跨境ETF:新兴市场“流金器”

来源:英大金融 2014-05-16 20:17:1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跨境ETF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境外市场投资的渠道。沪港通的正式获批,将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跨境ETF也有望搭上这班顺风车。

文 | 辛乔利

2014年初,曾一度被西方投资者普遍看好的新兴市场国家,似乎又在经历一个从繁荣到衰退的周期,美联储计划退出QE的消息成为触发点,三个月里,从新兴市场国家外逃的资金超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外逃资金的总和,西方投资者所持新兴市场资产减少了15.8%。资金外逃速度之快,引发人们的好奇。

事实上,从新兴市场外逃的资金主要是通过一种金融创新工具——ETF(Exchange Traded Fund),英文直译为交易所交易基金。

从ETF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其些许特点,它是一种指数基金,跟踪各类市场指数,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配置在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同时,它又是开放式的,不像封闭式基金那样受交易时间的限制,可以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自由交易,并可以设止损,使用做空、期权等策略。ETF管理费低,支出比率(基金支出/在管资产)仅为0.09%,远低于主动管理的共同基金1%以上的支出比。

“病毒”式延伸

按照配置标的不同,ETF分为股票型ETF、债券型ETF、大宗商品ETF等;在国内,不同类型的ETF下又有不同的分类,如股票型ETF又可分为上证50ETF、上证180ETF、沪深300ETF等。债券型ETF又可分为国债ETF和企债ETF。

ETF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创新产品,其创新变异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设计出满足投资者特定需求的无穷变种。从混合型ETF、交易所交易票据、杠杆类的ETF到合成ETF都让人似曾相识,或许会想起当年的抵押贷款的创新变异。

ETF在创新中逐步发展,资产配置标的也从境内延伸至境外。这次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逃离,主要就是通过跨境ETF。跨境ETF以境外资本市场证券构成的境外市场指数为跟踪标的、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优良的参与境外市场投资的渠道。

截至2013年9月,美国市场上共有跨境ETF451只,总规模2968亿美元,占美国市场ETF总规模的22.8%。欧洲市场上共有跨境ETF501只,总规模921亿美元,占欧洲市场ETF总规模的26.5%。亚洲市场上共有跨境ETF153只,总规模209亿美元,占亚洲市场ETF总规模的18.7%。

而中国于2012年10月22日推出首批跨境ETF,华夏恒生ETF和易方达恒生H股ETF,这两只ETF都是追踪香港市场指数,而首只跨时区的跨境ETF,国泰纳斯达克100ETF于2013年5月15日上市。相比于其他国家跨境ETF的发展,中国发行的跨境ETF从种类和体量上看,相对较小。

日前,沪港通正式获批,将于6个月内实施,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总交换额度5500亿元,蓝筹指数或从中受益,跨境ETF也有望搭上这班顺风车。以华夏恒生ETF为例,其成分股均为业绩稳定且有不错分红收益的蓝筹股,包含了和记黄埔、长江实业、腾讯控股等优质个股。

泡沫催生者

随着金改政策的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丰富,ETF也会变异产生出多个种类。但同时,它也会让金融市场更加跌宕起伏,特别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ETF追踪的是某个指数,而指数投资本身有其弱点。如果以市值作权重,资金自然流向规模最大的公司,通常是以前国有化的公用、资源集团和寡头;如果以债务指数做标的,资金将投放到债务最高的国家。这种策略本身就会对体量小的优质资产形成挤出效应。

其次,ETF结构本身是鼓励过度的短期交易,在一些规模相对有限的新兴市场,大规模的资金进出导致资金错配,催起一个又一个泡沫,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200多亿美元通过ETF从新兴市场撤出,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危机、90年代的俄罗斯和亚洲危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ETF将重新配置资金的周期缩短,让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充满不确定性。

再次,投资者入市的规模和爆炸式增长速度也令监管当局担心,2003年ETF首次实现资金净流入超过共同基金,截至2014年1月,在美国交易的ETF超过1500只,资产超过1.7万亿美元。过去十年,ETF累计增长率达到29.6%。ETF尽管规模还难以对抗共同基金,但威胁巨大,一些共同基金也开始步入ETF领地,资产经理也开始建设自己产品风格,推出主动管理型ETF,不跟踪指数,允许构成基金基础的一揽子证券实时变化。

金融产品创新解决的是市场中的某一个问题,但创新者不关心这种产品对整个市场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这就要求监管机构把握平衡,让金融创新为市场带来新活力的同时,将对整个体系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