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事物,热乎到一定程度,总是会引来反弹。互联网+也不例外。这段时间,围绕互联网思维,观点争论就很激烈。我们总是喜欢造一些概念,比如互联网思维,任何一股新潮流,最终总是变成像一场市场营销一样,到一定时间就难以避免的引起反感。可我们还是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看待这场变革。
是的,这绝对是一场变革。这场变革,也许从其本质上说没有新奇之处,但问题就在于: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种种壁垒,让诸多行业陷入了生死时刻,不是让变革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出现在人们的真实生活中。这是现实中真切发生的事情,是无论用什么概念都回避不了的事实。百货商场、银行、纸媒等,都没有例外。
移动互联网当然不能取代一切,不能包治百病。本来这一点也不需要刻意强调,但无论是赞成者和反对者总是有意无意把互联网绝对化。互联网不能替代工匠精神,互联网不能取消优质媒体内容,互联网不能让人们不再去影院看3D大片,等等。
但移动互联网肯定要逼着我们各行各业进化。它之所以有这种力量,原因也不神秘,就是因为它掌握了消费者。所以说,这场变革没有新奇之处,但后果是革命性的。
万达的王健林也出来讽刺互联网思维,我们就权当热闹看看,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头脑是很清楚的。其实他说的万达转型,即告别商业地产这个中心,商业地产特别是大卖场、大商场受到谁的冲击最大?肯定是电商无疑。地主当不下去了,因为没人来做生意,交租子了!家具行业一位大卖场巨头的领导人早就说过,电商是要革他们命的。从情绪上说肯定是五味杂陈的,但对问题本质的认定也是很清醒的。
同样,专车冲击的是出租车专营制度。你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10年时间增加了多少人,但出租车牌照数量基本没变过,不被改变,怎么可能?再拿笔者所在的纸媒来说,凭什么不可以人人是记者呢?有了移动互联网,消费者选择多了,当然会冲击到原来的好日子。
并且,我们还要看到,移动互联是一个竞争高度惨烈的行当。一种商业模式里面,一个成功者背后那是多少人的失败。优步,从技术上,不会有多复杂,但那么海量的消费者,如何保证人的消费体验的统一,那肯定是对一个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等能力的巨大考验。笔者接触的一个游戏公司,了解到,一年几千种手游,最后成功的是少数,不成功就是零,根本没有中间地带。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有风投,因为风险必须有分摊机制,不然不会有人去创新。资本涌到这里来,自有其进化的道理。
携程旅行网创始人和CEO梁建章在反驳许小年教授的观点时,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根本变化,就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工资在不断上涨,对他们进行股权激励的力度也在不断提升,未来人力资本的回报相对于金融资本会提升,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收入占社会财富的比例会提高。这个观点是对的。笔者再补充一点,人力资本力量上升,也是因为他们在干的事情更掌握消费者(如前所说,这是以人力资本干的事情风险很高为前提的)。
不管你愿不愿意叫互联网,都必须认识到:一切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一定会被瓦解掉。这正是商业社会进化的本义。这是一场有更优选择的变革,最终的决定权并不在移动互联手里,而是在消费者手里。当我们慨叹自己输给了互联网的时候,其实错了,我们是输给了消费者,只是消费者是口头上沉默但行动上毫不留情而已。
举例来说,百货商场生意不好做,并不意味着百货商场就一定消失,问题只是原来的商户承受不了高租金,只能撤退,看上去是电商逼退了商户。但也有企业品牌,在百货商场活得很好,像H&M这样的快时尚服装品牌,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原来的服装商户,加价率动不动10倍左右,消费者怎么受得了?难怪消费者只有过节你打五折的时候才去买你的东西。也难怪我们买东西,都流传这样的砍价经验:先拦腰斩一半,再讨价还价。据行业人士讲,H&M的加价率大概是两倍,单店的毛利和坪效都比较高,因此议价能力也提高了,能够以比较优惠的价格获得黄金店面,支撑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这一切也都是以H&M对年轻消费者服饰消费的准确把握为前提的。
如果说真有互联网思维,笔者宁可认为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维。这的确也没有什么新东西,但有多少企业做到了?当你真正做到的时候,原来的游戏规则肯定就有了改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