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一个小切口打开大界面?人人都在说的垂直领域究竟应该怎么操作,挖财给出的答案是方便、安全、突破和跨界。
2015年7月15日,上海陆家嘴。据说这里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之中已经有3000多家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公司,诸如陆金所、快钱、拍拍贷等莫不名号响亮。在这个被称为亚洲新金融中心的区域,每天都不乏新鲜事。
不久前,挖财的金融业务中心受邀入驻上海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启动仪式当天,活跃在金融圈的大佬们悉数到场,挖财董事长兼CEO李治国说:“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终被认可,也说明挖财做得越来越好”。
挖财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早的个人记账理财平台。最初,它只是帮助人们记账,后来又帮助人们理财,2015年挖财开始为用户提供借款服务。截至2015年4月,其理财产品销售规模近200亿元。
如果说支付宝是通过阿里庞大交易量布局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挖财以记账为入口着实有些窄众,毕竟记账是一个低频需求,就算人人都知道记账的重要性,也很难坚持下去。但小切口并非不能打开大界面,资本对挖财的热捧可以说明一些问题。7月15日,李治国宣布,挖财完成由新天域资本领投的8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投资完成后,挖财累计融资金额已达1.6亿美元。
互联网金融领域风生水起,褒贬不一,挖财的商业模式与价值启示何在?
“傻瓜式”服务
2009年6月,挖财在杭州的湖畔小区成立,最开始只是一款记账应用。作为工具类产品,挖财不像支付宝那样有淘宝交易量作为流量入口和黏性支持——它该如何吸引流量?
李治国的答案是:做服务,而不是做工具。简单来说,就是要让用户把记账看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记账最大的阻碍就是“难坚持”和“懒得做”,如何把操作门槛降到最低是关键。比如挖财首创的模板记账。用场景区分支出,用户不用输入“早餐花了10元”,而是直接在场景中选择“早餐”,然后输入10元就可以了。再比如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的智能语音识别功能。用户直接说“打车30元”,系统直接提出数字“30元”记入,用户连键盘都不用点开……
方便,意味着不断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李治国说,挖财的定位是管家,所以必须设身处地为“主人们”思考,不断地提问哪一个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现在挖财已经能够绑定银行卡、信用卡和淘宝账户,一键导入用户所有的花销,彻底把记账做成一项“傻瓜式”服务。
随着挖财用户量的持续走高,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高活跃度和盈利。
一个办法是搭建社区。
类似大姨吗、猫眼电影等应用,除了记录女性生理期和订电影票,还开通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发帖、关注好友等方式进行社交。值得一提的是,大姨吗和猫眼电影服务的女性健康和电影娱乐属于互动性和延展性强的领域。但记账毕竟是一个互动性较弱的话题,你很难想象两个人就“记账的几种方法”长久地聊下去。怎么办?
做社交不可行,李治国找到了另一办法:理财服务。“记账就是最入门级的资产管理。”既然挖财已经提供了初级的资产管理服务,那么就可以进军高阶的资产管理。
2013年,已经由记账业务吸引一定粉丝量的挖财,开始转型。资深金融大数据和信贷风控领域的专家顾晨炜出任挖财总裁一职,挖财正式由一个记账类应用向互联网金融领域迈进,同年7月就有货币基金产品上架,挖财以收取佣金盈利。
但是,李治国还必须回答一个问题:2013年已经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挖财如何在雨后春笋般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里存活下来?
当金融遇到互联网
挖财的商业模式,有两个地方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其产品种类覆盖面很大,似乎并不遵从互联网产品极简设计的理念。
在应用商店里搜索“挖财”,产品数量达5个之多。这5个产品分别囊括了从信用卡管理、基金购买、记账和贷款等各个方面的金融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既想管理信用卡,又想买点理财产品,同时还想关注下P2P业务的话,至少需要下载3个应用才能搞定——这完全不符合互联网产品追求简洁的主流理念,而且分掉了流量。
事实上,开发多个产品是挖财团队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有时我们想当然认为用户需要的是大而全,但可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小而精。”联合创始人赵晓炜这样解释,“特别是在管钱这件事上”。
赵晓炜还记得,挖财成立没多久,通过一次使用反馈调查,他认识了一名用户,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对方,就再也没有联系了。“那个时候,挖财还只有记账一个功能。”没想到过了几年的某一天,赵晓炜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正是多年前的那名用户 “我到杭州了,一起出来吃个饭吧。”
有趣的是,几年过去,这名用户已经不用挖财的记账功能了,而是在挖财上买起理财产品。
“因为用户在成长。”用记账产品的人多数还没累积一定的资产,所以更关注“钱都花去哪儿了”,但当资产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而关注资产增值、或者是信用卡管理。如果开始做起了小生意,那么就会更关注借贷业务。那种既关心三餐花了多少钱,又同时关注着几只股票基金的人是少数。
这种基于用户成长设计的产品矩阵也自然不惧怕流量被稀释,而且挖财还会根据大数据分析理解客户。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登录所有的应用。
挖财更大的潜力在于其收集的数据。几千万用户的收支情况,数年的积累,让挖财成为最了解大众财务状况的机构之一。从而根据用户情况推荐个性化的理财方案,比如发现一个用记账功能的用户里的剩余越来越多,就会向其推荐几只基金,引导其成为理财服务的用户。
第二个不同是:其不追求理财产品高收益。
互联网金融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方便和相对高的收益,但在挖财的理财产品货架上的产品收益都低于一些金融平台推出的产品,为什么不打出“高收益高回报”的牌子,难道不是越高收益,越受欢迎吗?
“因为挖财的战略定位就是做大众的资产管家,大众更关注资产的安全而不是高收益”。截至目前,挖财还未出现过一笔坏账,这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十分难得。
2014年12月,中汇在线跑路,一些与其合作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此收到很大的冲击。实际上,挖财曾是中汇在线的首批合作谈判对象之一。但就在许多平台纷纷上线了中汇在线的票据理财产品之时,挖财却在行业内第一个“枪毙”了中汇在线的项目。
原因就在于中汇在线当时赖以成名的高收益。市场上当时的票据理财收益普遍在7%左右,而中汇在线给出了18%的“离奇高”收益。
当时就有员工提出,票据理财不可能做到18%的高收益。除非中汇在线的票据理财业务并非单纯的收益权转让,而包含触及监管红线的套利行为。但在和挖财整个洽谈尽职调查过程中,中汇在线都无法提供详实资料证明排除其取票自融的可能性。于是挖财在合作前的尽职调查阶段就果断终止了与中汇在线的洽谈。
这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风控团队。
挖财的理财产品多数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风控团队依循十二个步骤进行沟通。任何项目,哪怕是很简单、第三方已经反复确认很安全的项目,都需要被严格执行标准和流程,产品通过率仅为2%。
有趣的是,团队的建设上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十分扁平化,但是人才均来自于传统金融机构。
稳,是风控团队的核心表现。
而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快”体现在产品开发上。比如今年3月,股市火爆,金融团队很快就推出挂钩沪深300的“指数宝”。服务的就是既想分享牛市行情又不想承担风险的客户。
这实际运用场景的产品,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很难出现。传统的金融产品都是以收益为驱动设计,而互联网金融以场景驱动,简单来说,更好用。
比如月薪宝,就是为工薪族设计的,产品相当于定投,属于复利率。介绍这款产品时,不需要提什么收益,直接说:“即保证你随时有钱花,又给你个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搞定了,给一个场景,更能打动人。
从等风来,到吹风者
上联: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支持奶茶去悉尼买房。
下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自己攒点早饭钱。
——这是在今年“6·18”各大电商狂打折时,挖财推出的文案,调侃与其剁手买买买,不如进行理性资产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月的18号挖财都会定期进行推广。实际上,从2013年11月18日起,挖财就在每月18日提供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以今年“6·18”的产品为例,收益率达到10.8%,这在以稳健收益为主的挖财货架上很少见。
“我们贴息了。”赵晓炜解释道。
问题是,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地进行宣传?
答案是,为了让资产管理的风,吹起来。
中国用户的理财观念比较落后,很多人甚至认为资产管理和普罗大众没有关系,唯一管钱方式就是存银行。
在挖财发展过程中,赵晓炜多次遭遇这样的观念,如何改变这样的观念成了关键。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用竞争烘托市场,比如打车软件们的互掐,虽然过程凶残但确实打出来了用户习惯。
挖财的方式要缓和一些。一是本来金融市场很大,二是挖财的切入口又是大众理财这样的细分领域,所以不用直接“刺刀拼刺刀”的对抗。“理财节”的方式以引导为主,用相对较高的收益传达理财理念。
不仅如此,挖财在进军资产管理领域后,开辟了一个社区。如果说之前用户们以记账为话题不容易聊天,那么“哪款产品更合理”、“如何分配资产配置”等话题的社交性就强得多。每隔一段时间,挖财会组织在社区活跃的粉丝线下交流,收集产品反馈信息。
其实,互联网金融的风在2013年就已经刮起,当时涌现出了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只是在一阵狂欢后,在如何保证资金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等等问题面前,一大波产品死去,大众对此类产品的态度也从盲目跟随趋于理性。
李治国还记得,2008年的一天他和朋友在一家咖啡馆聊到Google开放安卓系统的消息。当时大家一致认定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会来临。一年后,挖财成立,李治国开始教人们在手机上记录自己的日常支出。那个时候,他还不确定“通过手机就可以搞定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只能默默耕耘,甚至彷徨等待。
而现在,由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驱动大众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开始清晰起来,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为1亿人管钱”的愿景,开始成为挖财们自己可以掌握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