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融在目前还未被利用好,它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学术 + 股权投资”的模式。
在艺术品市场整体表现平平的情况下,古钱币、邮票等交易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态势,文化产权交易所再次活跃起来,并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发展之际,打着国家尚未对众筹行为出台监管细则的擦边球,将类份额化交易再次推到公众面前。
提起艺术品类份额化交易,2011年天津文交所上演的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剧情,如今想来,亦让人心有余悸。但令人恐惧的不该是艺术品类份额化交易,而应该是风险。如何控制风险,成为摆在文交所和艺术品投资者面前的问题。
发展艺术金融,关乎“道”和“度”。“道”是方向,未来艺术金融会为艺术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度”是尺度和技巧,关乎社会责任,关乎制度,关乎思维方式,艺术品投资过度的逐利必将助推风险,形成泡沫,换个角度想一想,股权投资其实是未来艺术品投资的一个趋势。
文交所不能靠价格泡沫
过去几年里,文交所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在《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发布之后陷入泥沼。现在回过头来研究,会发现文交所类份额化交易业务中佣金的收取模式是一个很大的风险点。
交易佣金可谓一本万利,在2011~2012年间,以天津文交所、郑州文交所、泰山文交所等为代表的部分文交所,对每笔交易买卖双方双向收取0.2%(共计0.4%)的交易佣金,同时也按投资人累计交易金额的增加分级别地降低佣金收取比例。
将交易佣金与交易频次挂钩,文交所鼓励投资者活跃二级市场交易的意图显而易见,过高的交易频次将交易品的价格越推越高,最终酿成泡沫。2011年天津文交所《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价格的疯狂上涨就是这个原因。
如今,一些文交所也在尝试改进佣金收取模式,提出佣金收入与艺术品收益权挂钩,即与艺术品未来的增值挂钩,但须限制交易次数和艺术品价格增长幅度,这些都是很好的改进思路。
文交所无论采取何种佣金收取模式,核心的一点就是收入来源不能以推高风险为代价。
进一步,文交所也可向金融机构学习,做好投资者教育,要求产品发行商在产品发布时做足信息披露与风险提示。艺术品投资不同于股票投资,投资股票是投资其所代表的企业,企业的盈利状况及未来的升值空间可通过公司财务报告及行业分析获知;而艺术品价值主要由创作者的学术底蕴和该作品在整个艺术史中的地位决定,这恰是普通投资者的知识盲区,缺少这些了解,就很难认清艺术品投资的潜在风险。艺术与金融都是高风险行业,两者的结合较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运作风险更大,这就对文交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制度上的风险把控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文交所的本质是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它的利润应该来自服务和通道业务,而非风险溢价。
向股权思维转变
艺术金融应是专业人士引导下的大众投资行为,而这个专业性需兼具艺术与金融的双重知识。
中国当代艺术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一个有力的支撑,艺术金融本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但显然还未被利用好。艺术金融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学术+股权投资”的模式。
所谓学术,是指艺术品定价要抛却过去畸形的官位定价模式,转由创作者本身的学术造诣及这幅作品在艺术史中的价值来决定,唯有如此,艺术品才会有一个合理的定价,交易市场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所谓股权投资,是指可以成立一个拥有专门牌照的投资公司,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专门负责艺术品的存储、物流、抵押贷款、理财和担保等一系列事物的运作。这个公司上市后,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该公司的股票来间接进行艺术品投资,这显然比投资单个的艺术品项目风险更低。
艺术品投资要往“学术+股权投资”的模式发展,艺术品交易公开化是关键一步。在当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越过画廊和拍卖公司,私人洽购在交易市场中的占比超过了90%,众多艺术品交易无法浮出水面,使得艺术品定价更为混乱。
艺术品交易公开化、透明化之后,政府也要跟进建立两个机制:一是艺术品登记机制,二是对艺术品交易实行税收优惠。艺术品的交易不一定要通过拍卖行进行,但还是要通过一个正规的组织履行交税义务。如果将交易税降低,鼓励艺术品流动,通过交易市场定价,也会释放出艺术品交易市场巨大的经济价值。
艺术品交易市场,既是文化市场,也是资本市场。目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传闻不少,但真正的交易动态难以确切得知。拍卖公司虽是一个公开叫价的平台,但成交价格也是难辨真假,一些画家和拍品没来由地出现、价格突变等情况也不在少数。为了进一步促进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可建立一个类似档案系统或股市的K线图,让人们及时了解到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动态以及艺术品存世量,并开发出一种商业模式指导不同的人参与艺术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