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科技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人称“宇宙行”的中国工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是我国整个银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文 | 宋玮 于洋
2015年1月1日12时许,中国工商银行全国各一级分行准时收到了从上海工行数据中心传送来的2014年年终财务报表,4个小时之前,这份报表已经整齐地摆在了该行管理层的办公桌上。与此同时,全国其他上万家商业银行的无数员工还在为赶制年终报表加班加点。
这只是工行全球领先的信息科技系统应用的一个缩影。驾驭着庞大规模的境内外资产以及繁复的业务结算体系,信息科技是工行高效运转的重要支撑。2014年《亚洲银行家》“最佳网络产品奖”花落工行,也显示出金融航母对科技应用的重视及投入程度。
科技兴行,四代系统更替
镜头拉回到1984年工行成立之初,“一把算盘一支笔”是当时银行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能跟科技沾点边儿的,恐怕就是全行那几十台小型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工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出了第一代应用系统,重点提升柜台服务。
柜台服务提升了,数据处理的短板却暴露得越发明显,各分支机构在数据处理方面仍旧是相互独立,联动性较低。这不是工行一家的问题,整个银行业都在为此苦恼。
工行等不及了,于1996年前后开始发力,规划和建设第二代应用系统,并于2002年完成全行推广,实现了综合柜员、统一账务核算、资金汇划清算以及24小时的业务处理服务。
第二代应用系统的投入,也使工行拉开了与其他银行的差距。几大行中,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起步较晚,于2002年才开始建设核心系统;中国银行、招商银行虽与工行同时着手核心系统建设,但由于业务体量相对较小,核心系统在业务条线覆盖、业务量等多个方面均同工行存在差距。
在建设二代应用系统的同时,工行开始着手进行“大机延伸”工程和“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目的是将各分支机构分散的数据流集中管理,将柜面业务和会计结算进一步整合。
2005年后,股改后的工行充分发挥全行数据集中的优势,研发并投产第三代集业务操作、经营管理、分析决策于一体的全功能银行流程系统NOVA。NOVA满足了工行数据集中后的业务发展与创新要求,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系统处理方面,工行上海数据中心也处于领先地位,达到43000MIPS(百万个指令/秒),承担着全行约1.65万个分支机构以及4.7万台ATM和自助银行设备、18万台POS机的业务处理工作,对约6亿账户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为客户提供全年全天候不间断服务。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2011年淘宝“双十一”,由于支付宝端口结算量过大,多家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停止响应,工行的支付结算模块却仍然可以正常运行。目前国内多家中小银行都在使用工行上一代系统的升级版本,其可用性可见一斑。
从大机延伸、数据集中、管理会计系统MOVA、银行核心系统NOVA、境外机构核心系统FOVA的研发、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到最近第四代信息系统建设NOVA+的启动,这一系列连贯的战略举措将工行对商业银行特点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使得工行始终处于国内商业银行科技创新领跑者的地位。
自主研发,严控信息科技风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因此信息科技风险便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信息科技系统同时存在的隐患。随着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监管部门对金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纷纷对银信息安全工作提出要求。银监会要求按照“自主可控”,合理构建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在相关工作中也强调“要提高金融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水平”。
为了给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工行从组织保障、制度建设、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探索和建立了以保护信息安全为核心,以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为两翼,以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为支撑的综合信息安全体系,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并积极使用自主可控推动业务,建设了功能完善、使用便捷、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构建了完备的技术防护体系。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工行依靠自身科技力量,不断创新,完全自主研发投产了四代核心银行系统NOVA+、境外机构核心系统FOVA和管理会计系统MOVA等重要应用系统。在基础技术领域,积极应用国产成熟产品和开源技术,与国内知名IT企业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并承担了“国家量子通信技术验证和应用”等自主可控项目。
在推进信息系统国产化方面,工行采取了分层实施、逐步推进的策略。除了重要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坚持自主研发之外,还根据产业的成熟度以及自身的实际需要,对基础软硬件产品采取不同的应用策略。对一些成熟度比较高的国产领域,比如个人电脑、PC服务器等,工行全面引入并以国产品牌为主。对一些成熟过程中的产品领域,工行积极引入,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比如在数据中心部分区域、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和网点等各层次都引入了国产化网络设备,全行网络设备国产品牌数量已超过9.5万台;而对于一些成熟度较低的产品领域,比如数据库、小型机等,则加强与国内厂商的合作研究,推进产品的逐步完善。
在信息安全方面,为确保电子银行交易安全,工商银行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等风险控制措施,为客户提供U盾、工银电子密码器、电子银行口令卡三种身份认证工具,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和交易场景的需要,并通过防钓鱼控件、预留验证信息、图片验证码等方式防范不法分子欺诈,通过余额变动提醒、登录提醒等多种服务,方便客户及时了解资金变动和电子银行操作情况,防范交易风险。
在银行卡领域,工行使用了高安全性的芯片卡、高强度加密算法、密码认证等多种安全技术,保障客户交易的安全性,芯片卡累计发卡量超过1.9亿张。为了进一步提高芯片卡网络交易与信息安全,切实保障客户权益,工商银行率先与公安部合作发行推广加载eID(网络公民身份证)功能的芯片卡,截至目前已经发行近600万张。
科技领航,大象转身
而今,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涌,工行也着手布局互联网金融及电商平台。2015年一季度,工行发布了“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含“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第一家。工行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姿态,也一度为大众热议,名曰大象转身。
“融e购”电商平台,对外营业14个月时,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交易量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具有小额、快捷特点的新型支付产品“工银e支付”,经过一年拓展,账户数超过5000万户,交易额650亿元,并发交易处理能力达到每秒1120万笔。
启动互联网金融战略,不仅对工行是大事一件,对整个互联网金融业态也是意义非凡。
且不论工行多年积累的信誉度和资产规模,单是其数年累积的交易记录,就是一座蕴含无限价值的“宝藏”。工行从2007年就开始建设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了对全部客户、账户、交易等信息的集中管理,目前存储的数据量超过1300万GB,且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式增长。以客户信用记录为例,工行对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数据的完整积累长度分别超过了8年和6年。
以往,这些信息积累仅仅是伴随客户金融交易获取,而现在,工行通过搭建“融e购”电商平台,打通了生活、信息、金融服务全链条,从中获取涵盖商户和消费者注册、社交、物流、交易等各个节点的信息,使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形成了数据的聚合效应。
为了利用这个“宝藏”,工行组建了专门的分析师团队,一方面整合数据,精确把握客户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偏好,深入发掘客户已知甚至是潜在的金融需求,实现更多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银行传统风险管理方式进行革新,预警和化解潜在风险贷款。
工行总行成立的信用风险监控中心,已实现对全行超过10万亿信贷资产和每年8~9万亿累放贷款的动态风险监测和实时预警控制,并能全流程监测到每一个机构、每一户企业、每一笔贷款的具体运行情况,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在热烈讨论互联网金融的同时,线下交易的优势并不能被抹去,甚至替代。境内近1.7万家网点,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境外机构,是工行区别于其他纯“线上”互联网企业的最大优势。尽管近年来客户金融服务和交易向线上尤其是移动终端迁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不容忽视的是,线下网点在处理复杂和高风险业务以及支持客户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工商银行线下网点中高端客户总量和高端业务占比一直呈增长之势也是一个例证。
也是这个原因,工行在加快线上“云”银行建设的同时,也着力发展线下“智”网点建设,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逐步对网点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任意一点接入、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全程响应”的一体化服务。
工行目前正在打造一个覆盖衣、食、住、用、行的“工银e生活”线下店商圈。线上通过为合作商户搭建“前台界面”,向客户推送本区域特惠商户和优惠信息,线下通过网点对合作商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形成客户、商户和银行互动开放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使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深度地融入线下消费场景中。
述之评:以信息技术支撑金融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深刻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创新服务能力与风险管理模式。自1984年成立以来,工行坚持“科技兴行”战略,先后自主研发了四代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行情的信息化建设道路。总结工行的信息化案例经验对推动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互联网新业态更加扁平化,透明度也更高,具有交互性强、便捷快速、开放共享等特点,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乃至金融中介功能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也推动着商业银行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加快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强化互联网金融思维。工行作为国内银行业信息化的先行者,也正是以信息科技的创新保持在了业内的优势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有赖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不仅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也加快了业务运营效率,柜面服务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数据大集中有利于整合商业银行内部的数据并快速做出响应,能够为商业银行创建灵活的、多渠道的分销系统,并将触角延伸至广大的、不同层次的客户,并通过智能分析判断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从这点看,信息化建设强化了商业银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两个重要侧面。数据大集中有利于降低银行实现全面风险计量和控制的难度与成本,更好地满足新资本协议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科技进步与信息化使得银行对员工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基于价值管理理念,从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员工五个维度构建起的绩效考核系统,为各级机构的客户营销、经营分析及资源配置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活力和价值创造力。
保障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以信息生产服务为主的新经济模式下,信息是银行重要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银行要重视对信息的保护、利用和竞争,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好银行和客户的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化过程的可持续化发展。
银行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使银行整个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实现银行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根本改变。
面向未来,商业银行要积极把握前沿信息科技发展成果,更加敏于客户体验、长于创新研发,积极打造一个以平台战略为牵引、以智能金融服务为重点、以线上线下交互为特色、以大数据全面应用为支撑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同时,利用自身技术和平台,帮助广大企业实现“互联网+”服务模式,与各类企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具效率、更富价值的金融服务,与各方携手共同打造健康良性、包容开放、生机蓬勃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