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看待人民币入SDR

来源:英大金融 2015-10-08 15:15:4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人民币此轮贬值的主要目的不是刺激经济,而是通过汇率市场化改革为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扫除障碍,同时也有利于人民币进入SDR。

文 | 杨小刚

从2005年7月人民币放弃严格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汇改之路已经在探索中走过十年。

8月11日,中国央行大幅下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1000点至6.2298,贬值幅度近2%。此后几天,人民币继续出现下探趋势,引发了多方猜测和解读。

如今,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美联储加息预期浓厚,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风潮强劲,中国努力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大背景下,处在风口上的人民币怎么走。

围绕相关问题,《英大金融》专访了卓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先生。

一箭三雕

《英大金融》: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35.38%。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此后,人民币连续三天大幅贬值。你如何评价央行的这一举动?

乔依德:我个人认为,这是央行的一箭双雕或是一箭三雕之举,但主要目的是在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我们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有波动幅度,但限制在一定波幅范围。比如在2012年4月16之前,境内即期人民币汇市交易的波幅限制是0.5%;2012年4月16日之后,央行将上述波幅扩大到1%;在2014年3月17日之后,又将上述波幅扩大到2%,并延续至今。

波幅的不断扩大是一方面,但这只是一种渐进式安排,关键还要看汇率是如何形成的。这次中间价调整,是汇改的一次突破,让做市商对中间价有更大自主权,汇率形成参考上一日收盘价,体现了汇市的连续性,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了。

按照央行的说法,这是一次性校正,目的是在汇率中间价的计算中反映市场的变化,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

当然,央行的做法,在完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同时,顺带完成了人民币贬值的需求,这对促进出口,拉动经济会起到一定作用。上半年进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6.9%,7月进出口同比下降8.8%,这说明外贸发展形势依旧严峻,对经济增长十分不利。通过纠正中间价与即期市场价格的偏差,允许人民币贬值,可以起到防止出口进一步下滑的作用。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次贬值的主要目的不是刺激经济,而是通过汇率市场化改革为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扫除障碍。

为什么说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呢,因为这也有利于人民币进入SDR。IMF将于今年11月决定是否将人民币纳入SDR,目前在做前期的调查和评估准备工作。这次中间价形成机制调整,是人民币汇改朝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也有利于缩小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差异,IMF对此的评价颇为积极,并表态称中国的最新汇改措施极具激励意义,将有助于使人民币汇率在未来几年实现自由浮动。

促增长空间有限

《英大金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很多人建议通过人民币大幅贬值提振经济,也有人担心贬值后资本外流,对经济形成更严重打击。在稳增长方面,你觉得还有哪些可发力之处?

乔依德:贬值促经济当然是双刃剑。汇率波动太大,对经济本身就会有影响。单靠汇率,也不能解决问题。汇率变动短期看会促进出口,提振一点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汇率变动是中性的,贬值在促进出口时,会影响进口。

目前汇率对经济增长来说不是决定性因素。目前主要矛盾还是在投资,而不是出口。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不到5%。出口的主要矛盾不是汇率,而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

尽管现在也有顺差,但跟以前顺差不一样。以前是出口过热造成的,现在是进口下降更快导致。原因在于,一是国内需求疲软,二是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使得进口数量和价格下降,导致顺差。即使你贬值,进口价格还会往下跌,导致进口下滑。所以贬值很难说会导致顺差缩小。

另外,中国也是国际经济大家庭一员,要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大幅贬值反响很大,对其他国家会造成影响,这样也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所以通过贬值来提振经济的空间并不大。内部有很多手段可用,短期看比如降准、降息、减税等,长期可以通过改革消除发展中的瓶颈等,比如国企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人口政策等,都可以释放红利,为经济增长助力。

全球背景下的贬值风潮

《英大金融》:人民币大幅贬值风波还未平息,8月20日,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在政府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政策后暴跌26%。俄罗斯、土耳其、马来西亚、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的货币也接二连三贬值。有人认为,这是新兴市场的“货币战争”,也有人认为,这是新兴经济体大衰退的开始。你怎么看?

乔依德:要从全球大背景来看待这次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风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2010年以后,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增长确实比较强劲。

美国有次债危机、欧洲有欧债危机、日本增长也低迷,当时发达国家各有各的问题,政府不得不推出量化宽松(QE)政策来刺激经济,拯救大金融机构。但在QE实施过程中,相当多的资金离开了这些发达国家,进入新兴经济体寻找机会。这不仅刺激了新兴经济体的股市,而且拉高了全球资源价格,无形中促进了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有助于那些具有丰富资源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5月,美联储提出要退出量化宽松,并暗示美元将步入加息预期。在美国政府推行量化宽松、科技创新以及再工业化等措施的助力下,美国经济逐渐复苏。此时,全球资金又开始离开这些新兴经济体,回流到美国。这是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的大背景。

这也说明,全球经济格局还是受美国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很大。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国家还缺乏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什么?因为技术创新不能领先,而且都不是储备货币国。

这次来看,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差距还是很大。如果你是储备货币国,货币政策有相对独立性,汇率对货币发行的敏感性就比较高。以日本为例,QE之后,日元汇率就贬值很大,这对它们出口有很大促进作用。

而大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货币不是储备货币,一旦推行量化宽松,货币贬值,不仅国内发生通胀,而且导致资本外流,汇率波动会很大,反过来会对经济造成很大打击。

加上中国经济放缓,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影响也很大,中国毕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新兴经济体发展火车头,中国经济放缓对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原料出口国影响很大。

SDR不等同于储备货币

《英大金融》:在你看来,人民币要加入SDR篮子货币,还有哪些障碍?需要做哪些改革?

乔依德:要进入SDR篮子货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主要出口国”标准,第二个是“可自由使用”标准(“Free Usable”Criterion,简称FU),“可自由使用”又包括四大关键指标:该货币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以该货币计值的国际银行借贷、以该货币计值的国际债券,以及即期外汇交易量。

5年前,中国已满足第一个条件,但仍在为满足第二项标准的四大指标而努力。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个标准很容易量化,第二个标准却很难量化,或者量化不够。而且,完全可兑换性、完全自由浮动、资本账户开放都不是货币进入SDR的充分条件。就算货币能完全自由浮动,完全可兑换,但也不一定能纳入SDR,因为你经济体量可能比较小。比如港币,可自由兑换,也不能进入SDR。

相反,有些货币不完全可自由兑换也可以加入SDR。比如日元,在20世纪80年代加入SDR时,其实是不能自由兑换的,只是后来朝市场化方向继续改革了。

在理解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确实应该推进人民币市场化改革,但应该明白,有些地方改进了,完全市场化了,也不一定能保证纳入SDR。这时,IMF执行董事的判断很重要。他们需要作出总体判断,来认定你加入SDR对IMF有没有好处,对全球经济有没有好处,加入后,你会不会朝市场化方向继续努力。

《英大金融》:那你认为今年11月评估后,人民币纳入SDR希望大不大?有人说希望很大,有人说没戏。

乔依德:两种都是极端说法。对人民币能否纳入SDR篮子,我们要抱着一颗平常心。这里面不确定因素很大,我们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进了更好,不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必要把其意义炒得过热、过高。

有人认为,IMF如果将人民币纳入SDR,将“预示着人民币有望成为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并列的第五大全球性储备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种货币是不是储备货币与有没有进入SDR篮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比如瑞士法郎是储备货币,但它不是SDR篮子货币。所以,是不是储备货币不是以SDR篮子为标准的,主要是看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是否愿意接受该货币作为储备货币。

还有观点认为,人民币进入SDR篮子,会大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认为,进入SDR篮子对人民币国际化是有好处的,但并不是人民币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比如日元是SDR篮子货币,但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不振,近三十年来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历史高点8.5%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

人民币要成为储备货币,还有很长路要走,包括国内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对外经济开放和交流,金融市场的完善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