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贷款的推出,旨在打造小米智能生态圈,多维度大数据积累、画像式个人征信模式,小米贷款做的还是粉丝生意。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孔祥颖
小米贷款是小米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推出的第三款产品。
相较于活期宝和基金宝,这款纯信用贷款产品面向1.5亿小米用户,小米手机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实名认证信息和绑定银行借记卡、设置支付密码,进行在线身份识别来申请贷款。小米将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征信,主打“无需抵押、快速放款和随借随还”,单笔贷款额度最低为100元,最高为用户的可用额度。可用额度通常为几千元起,贷款额度均值在1万元左右。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目光。
构建智能生态圈
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电商平台,小米都有涉足,而进军互联网金融,雷军的野心到底有多大?
电商参与金融服务,主要是利用平台流量资源驱动自身资金、业务流动形成生态圈,小米贷款的用意无外乎此。雷军说小米正在做三件事,第一是移动互联网,第二是智能设备,第三是大数据库云服务。小米贷款的诞生不仅能够有效刺激消费,反过来刺激平台业务流量,还深层次地推动小米大数据库云服务的完善,从而进一步构建小米日趋庞大的智能生态圈。
在消费金融链条中,首先要产生消费需求,然后才是相关金融服务需求的产生。
在消费金融中,小米、阿里、京东这类互联网电商平台,区别于银行系、P2P系、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等的特质就是天然的具有较强黏性的消费场景。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高频应用和重要入口,互联网电商天生具有场景拓展的基础。业内通常的做法是以电商购物场景为基础,借助购物交易记录以及其他支付数据进行用户信用评级,培养“先消费再支付”的习惯后进行场景拓展。以京东为例,2015年京东陆续推出校园白条、旅游白条、租房白条、首付白条、乡村白条、京东金采、京东钢镚等各类产品。
数亿的“米粉”是底气
如今小米推出贷款服务,相对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并没有先发优势,底气何来?
答案在据称超过1.5亿的“米粉”那里。小米信贷是信用贷款,没有抵押和担保。因此要想获得小米发放的信用贷款的最基本条件就是使用小米手机和小米的服务。除此之外,小米采用大数据方式对小米手机用户征信,从而给出具体额度。用户使用的小米服务越多越久,理论上获得的信用额度也就越高。
互联网平台的消费金融贷款大部分面向信用卡未覆盖的客户群或是对已有信用卡用户信用卡消费的补充。“米粉”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以及刚刚毕业三年以内的年轻人,他们也恰恰是需要小米贷款的那一群人,相对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消费人群更为集中。
更为重要的是,小米的画像式征信依托于自身多维度的大数据积累,成本较低。雷军在之前接受访问时曾这样描述小米画像式个人征信模式:“我做了这一条,以后直接的应用就是互联网金融,我能决定给不给你贷款。你一个月有三万块钱的工资,每个月在按时还信用卡,经常在北京三里屯转悠,也不会到别的地方转悠,我觉得你收入OK,在小米公司上班,借你十万块钱跑不掉,对吧?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数据。”
从技术角度讲,小米的数据特点是维度多、产生频率高,“1个亿用户的月活、周活、日活其实基本没区别”,而从交易维度获取的数据则差别很大,因为消费者不会每天都买东西。总之,小米将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小米手机以及小米生态链产品上快速收集到多种维度数据,比如一些位置数据,用其自有的算法实现用户画像,判断出该用户的信用等级。
挑战不少
当然,小米贷款面临的挑战也不少。画像式征信模式首当其冲。
这种征信模式目前还在尝试阶段,需要经过样本和时间的检验;用户的所有行为数据必须得到用户授权,否则关于隐私的投诉将愈演愈烈;违约情况在操作层面很难控制。
相较于阿里、京东均可提供免手续费免息的消费贷款模式,小米贷款并没有价格优势。小米贷款利率为每天0.05%,从贷款发放当天开始计算利息,还款当天不计息。逾期部分的本金或利息的逾期利率为正常贷款利率的1.5倍,即为每天0.075%。
成本低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小米贷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与银行能够吸收存款或者P2P可以吸收公众理财资金不同,电商平台资金来源只能是股东资金或银行借款,资金规模受限、资金成本高。小米目前是将手续费或利息收入作为收入来源以及覆盖风险,但是这种传统的金融模式将带来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只能寄希望于小米未来采用商户贴息的方式或者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来缓解。
小米通过其公众号这样讲述过小米金融的愿景,“小米金融专注零售金融业务,主要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希望通过数据化的征信和运营体系,以极低的成本和极致的用户体验打动我们的用户”。
做到极致,眼下,小米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