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赶贫困:迪顿和他的微观经济学革命

来源:英大金融 2015-11-23 13:15: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多年后,当安格斯•迪顿走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他准会想起他的父亲,以及那些生活在约克郡煤矿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美好。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董金鹏

到了十月,普林斯顿的枫叶由黄变红,小镇随之进入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许多林荫小道上洒满了五颜六色的树叶和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子,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香味,而古色古香的哥特式建筑三三两两从树丛中钻出来,就好像普林斯顿秋天油画上的点缀。

清晨,太阳缓缓从东方升起,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镇子上,伴随着清脆的鸟叫,人们在这美丽而又恬静的环境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三十多年前,英格兰人安格斯•迪顿到了这里,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小镇。后来,他遇到了安妮•凯瑟琳•凯思,并和她喜结连理,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安格斯•迪顿和妻子都在镇上的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工作,两人的研究兴趣有许多重合的地方:微观发展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

获奖

到普林斯顿之前,安格斯•迪顿一直生活在英国。他的父亲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南约克郡,最初从事底层的挖矿工作,但经过努力最后终于升级为一位排水工程师。但老迪顿并不希望儿子重走旧路,生活在底层,他说服迪顿的老师帮迪顿补习,将迪顿送入私立学校。而迪顿不负所望,进入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学习,并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多年后,当他回首在剑桥的岁月时,他说:“在广泛的议题中培养你终身的兴趣,这正是菲茨威廉学院了不起的地方。”

1965年,安格斯•迪顿进入剑桥大学的时候,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詹姆斯•米德等人都在那里任教,他们对世界面临的贫困与发展问题非常关注。安格斯•迪顿受此影响,开始关注贫困问题。几年后,他又拜在理查德•斯通门下,学习经济学分析工具。斯通是设计和推进国民核算体系(包括今天的GDP)的核心人物,198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斯通认为计量经济学包括两部分,测度和统计,二者缺一不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安格斯•迪顿接过剑桥学派的衣钵,用微观数据研究消费、贫困、福祉等问题。当被问到英国和美国经济学差异的时候,他说美国学派强调效率,剑桥学派更重视公平。

在美国,安格斯•迪顿一直过着不慌不忙的平静生活。10月12日的早上,迪顿像往常一样,7点多就起床了。不一会儿,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请问是安格斯•迪顿教授吗?”透过浓浓的瑞典口语,他可能猜到发生了什么,对方抢先一步说:“祝贺您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迪顿手里握着电话,停顿了几秒,然后掐了掐自己。多年来,媒体和他的朋友不断预测他获奖的消息,但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他却觉得不可思议。

在漫长的学术生涯里,安格斯•迪顿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在学术界,迪顿声名鹊起于他对消费与收入关系以及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标准和贫困水平的研究。他在具体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总体的经济结果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经济理论和现实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经促使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出现了深刻的转变。多年来,当许多媒体在做预测时,还常常提到那些象征他在学界地位的经历,比如他是首届计量经济学会弗里希奖得主,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和《经济研究评论》《计量经济学》等杂志的编辑工作。但安格斯•迪顿总觉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毕竟还是小概率事件,他说:“如果你工作了很多年,到了我这个年纪,可能觉得这是可能的。但你别忘了,除了我还有很多人应该得到这个奖。”

安格斯•迪顿掐了几下,发现自己已从梦中苏醒。大概是遇到迪顿片刻的停顿,对方又强调这并不是一通恶作剧电话。“我原本没有想过那会是恶作剧,但听到这句后,我反倒开始怀疑那是恶作剧!”迪顿说。不过很快,从全世界蜂拥而至的信息和电话,证实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命运之神眷顾了,他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安妮•凯瑟琳•凯思是安格斯•迪顿于1983年到美国后认识的,当时凯思刚刚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而安格斯•迪顿早因1980年前后与牛津大学经济学家约翰•米尔鲍尔对不同货物的需求估算体系而声名鹊起。

治学

1980年,他与约翰•米尔鲍尔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文章《近乎完美的需求模型》,以柯布•道格拉斯、斯通和高曼的传统为基础,引入了一个与偏好最大化一致的需求等式的实践系统,该系统是根据需求理论推导出来的,可以用来描述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行为,估计居民在一定的可消费支出水平、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价格下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此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正,他们的方法已经成为实际政策评估和学术研究中的标准手段。比如许多国家为了帮助穷人,对食品等进行补贴,当一国加大对面包的补贴时,面包的价格会相对偏低,人们可能会多买面包,而减少蔬菜。因此在分析补贴的影响时,不光要看到对面包消费的影响,还有考虑到对其他商品消费的影响。

紧接着,夫妇俩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祝贺,并被告知学校将马上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这是时隔4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该校最近一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2011年,当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因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而摘取桂冠。与西姆斯不同的是,安格斯•迪顿除了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他还出版了《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理解消费》《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和《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等著作。

《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是安格斯•迪顿的第一部著作,也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经典著作。他和约翰•米尔鲍尔写作此书时,安格斯•迪顿还在布里斯托大学任教。据安格斯•迪顿回忆,当时没有微型电脑,所有的工作都要到大学的计算机机房;机房距他的办公室近两公里,每天他背着重重的磁盘去机房(当时还没有键盘),自己整理数据、写程序。

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当迪顿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他开始研究消费与收入间的关系。迪顿发表若干论文,证明主流消费理论无法解释二者之间的实际关系。迪顿认为,应综合研究个体消费如何随个体收入而变化,其变化关系与整体数据大不相同。他警告说,不要使用整个经济的汇总数据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并且证明了解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具体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年龄或收入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迪顿的研究表明,分析个体数据是我们理解整体数据的关键,而迪顿的研究方法也日渐为宏观经济学所广泛接受。他的关注点不是经济增长这样的宏观变量,而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众多微观个体家庭,他认为只有研究个体才能够理解总体。

在同一时间,消息也在全世界的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许多从事实证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将此视作该领域的胜利。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安格斯•迪顿名下并无多少革命性的理论创建,他的大部分工作都专于实证研究,而且都是应用了微观个体数据对消费、贫困、福祉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但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发展经济学现在已经成为微观实证研究为主导的学科。当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赵耀辉提到迪顿的贡献时,他说迪顿教授对于学术界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世界银行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展一系列微观调查,叫作“生活水平调查”,并且他强调采集详细的消费数据,这一方面因为收入数据非常难以获得,更主要的是由于消费是一个更能够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这些数据的面世,辅之于AIDS模型的工具,大大丰富了学术界对于发展中国家福利水平的理解。

而安格斯•迪顿本人,就在印度、泰国和南非等国都作过大量的调查。他在现实中发现许多问题。比如人们的幸福感不一定随收入而提高。有时虽然自己收入提高了,但周边的人收入提高更快,自己因而会感到更郁闷。根据这一观察,他发明一个相对剥夺感指标来解释幸福感。其实这个指标很简单,就是自己的收入和参照组的最高收入的相对差距。后来大量的文献证明,这个指标对幸福感的解释力最强。

在最近的研究中,迪顿强调,对个体家庭消费水平的可靠测量方法可用来解释经济发展背后的规律。他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比较不同时期和地区贫困程度时所遇到的重要误区,也证明巧妙运用家庭数据有助于解释一系列问题,比如收入和卡路里摄入的关系、家庭里性别歧视的程度等。迪顿对家庭问题研究的重视,已经让发展经济学从单纯根据综合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升华为依据详细个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挑战

最近几十年,在安格斯•迪顿和普拉纳布•巴丹、马克•罗森茨维格、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等人的推动下,发展经济学有了新的面貌。在这一进程中,许多经济学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中。安格斯•迪顿等学者注重微观数据和实证研究,而另有一批学者主要通过实验方法推进实验研究,比如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等。

迪弗洛通过随机实验来找到解决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性别和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途径,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一系列论文中,她深入研究了印度农村女性政治领导人的影响。比如,她发现这些女性领导人往往把开支从教育转移到饮用水。迪弗洛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哪些扶贫项目更加有效。这些研究使她在2010年获得了美国经济学年会的克拉克奖。

但安格斯•迪顿似乎不以为然。2008年,他受邀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讲当年的凯恩斯讲座,在题为《发展的工具》的演讲中,他全面质疑了“随机对照试验”能否为贫困问题提供任何透彻的答案。他认为,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充其量只回答了“某某政策是否有用”,而没有回答“为什么有用”;只要我们没有搞清楚“为什么”,随机对照试验的所有洞察都将是肤浅的。他还指出将随机对照试验得到的结论一般化到其他更广泛的领域,需要非常谨慎。

10月12日中午,安格斯•迪顿获奖的新闻发布会暨祝酒会在普林斯顿大学举办。这是继1979年的刘易斯教授、1994年的约翰•纳什教授、2002年的丹尼尔•卡尼曼教授、2008年的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和2011年的克里斯•西姆斯教授后,诺贝尔经济学奖第六次来到普林斯顿。从即日下午记者会和祝酒会的精致安排可见,校方对此已驾轻就熟,早有准备。

发布会上,克里斯•西姆斯教授致辞。他说,诺贝尔奖得主的一大挑战──也可看成是学习机会──就是会获邀到世界各地,就自己一窍不通的话题演讲!当有人问安格斯•迪顿接下来的研究时,他说请过一段时间再问这个问题,他现在还顾不上。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