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篮”的三重逻辑

来源:英大金融 2015-12-23 19:44:4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政策当局在2009年夏天才开始推动人民币试水跨境贸易结算,当年人民币跨境使用额为30元亿。到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10万亿元,有超过1/4的跨境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如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正式宣布,人民币将在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

面对人民币如此“勇猛精进”,有人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是拔苗助长,有人担心人民币国际化顺风顺水是受投机力量推动,有人质疑以开放促改革的合理性,种种疑虑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讨论这些问题,需要全面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

国际化来自真实需求

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得益于政策当局抓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通过解除各种限制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赋予了实体经济部门对所用货币的自由选择权。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所做的仅仅是顺应并释放了市场潜在需求。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迅速扩张的动力,来自贸易投资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政策的强行推动。

有评论认为,人民币快速国际化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大量投资需求推动的结果。这一说法实际上夸大了短期资本需求的作用。在人民币结算额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比例是六四开;中国国际总收支中,两者的比例是七三开。即便存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使用量偏大的现象,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幅度也不大。2014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退去,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依然被看好。这充分说明,国际社会持有人民币有着坚实的需求基础。

总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重逻辑是,政策当局没有刻意追求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地是在满足企业真实需求,企业使用人民币可以规避贸易投资中的汇率风险。这一重逻辑应该能够消除一些外界担忧。整体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人民币国际化在解除束缚之处出现一段时间的爆发式跃进属于补课性质。相比于中国贸易投资额占全球的比重,人民币国际化仍有很大空间,并没有超常规扩张。

开放带来机遇

从人民币跨境使用到人民币国际化,其中的逻辑环环相扣。有了人民币在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使用,就需要梳理并废弃各种过时的外汇管理规定,需要允许海外人民币回流,需要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需要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改革利率、汇率机制,而这些改革又将助推人民币国际使用。

因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重逻辑就是,以开放促改革。曾经有评论者担心这样做是危险的。其实,中国入世并赢得巨大红利就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典型成功案例。国内很多规则因为入世需求得以修订,对内开放新局面也得以打开。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五年审查一次货币篮子,借此机会,很多改革措施更容易得到高层支持,同时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因此会推动得更加顺利。如果没有这一机遇,很多改革不可能如此密集地推出。这些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基本放开、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提升数据透明度(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从今年四季度开始按季滚动发行3个月期短期国债、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加大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步伐其实都不算小,很多都需要最高层批准,如若按照常规节奏显然没有这么快。

SDR打开新窗口

那么,如此急切地推动改革以图让人民币加入SDR,到底值不值?这涉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三重逻辑:人民币加入SDR重在继续推动相关改革,深化改革比加入SDR本身更加重要。

人民币加入SDR的好处不难理解。成为SDR篮子货币的一员,表明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在全球得到广泛确认。这首先能够树立人民币作为强势货币的形象,提升各方面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有助于维护币值稳定乃至中国金融稳定,也可以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次,更多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更多投资者愿意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比例,将能够扩大全球对人民币的需求。再次,中国将因此部分享有国际铸币税。储备货币可以直接形成购买力,从其他国家购买资源与商品,这是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一项特权。此外,储备货币发行国只需保留极少的外汇储备,这是因为即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印钞应对压力。

客观来说,人民币加入SDR只能起到边际上的助推作用,其好处会慢慢释放,不会立竿见影。而且,这些好处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兑现,最终还要取决于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目前,SDR货币篮子包括四种货币,每种货币的地位差异颇大,而瑞士法郎等非篮子货币也是比较重要的储备货币。这表明,是否成为SDR篮子货币与能够在国际上发挥多大作用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逻辑不仅仅是享受加入SDR的好处,而是借势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继续深化。上文已经提到,在推动人民币加入SDR过程中,很多金融改革措施得以出台,这是有关方面的深层次考虑。下一步,2016年10月人民币加入SDR以后,中国将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放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需要更好地构建利率曲线,需要推动数据更加透明规范,需要更好地服务于“走出去”的企业和人民币资产持有者。

因此,人民币加入SDR尽管是里程碑式的成就,但也是个新的起点,今后中国金融部门将更多地按照国际规则运转。这就要求中国继续将金融改革甚至经济改革引向深入。相比前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来说,这是一盘更大的棋,是人民币加入SDR的大逻辑。

当好“改革管家”

如果能够从以上三重逻辑看待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入SDR问题,相信有助于廓清相关争议。

不过,相关疑虑可能还存在于:加入SDR是好事,那所有的改革都是好事吗?有没有风险?冒这些风险值得吗?其实,对于诸如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提高数据透明度等改革,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异议,认同这些改革将有效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对风险的担忧主要集中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认为过早、过快放开将带来风险,必须先完成一系列国内经济金融改革才能稳妥地放松资本管制。

诚然,如果“过早、过快”地放开资本管制,肯定会带来风险敞口,但关键是中国目前到底存不存在“过早”或“过快”问题。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政策当局忽视了开放的风险,过早、过快地放开了管制。客观地讲,政策当局非常清楚哪些资本项目应该先放开、哪些后放开,哪些应该完全放开,哪些应该保持管制。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探索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管理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支持中国保留短期资本流动管理、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过度避税等管理手段。即便将来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手段仍会保留,国际社会也允许保留。

实践中,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也并没有单兵突进。为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改革在同期顺利推进,这方面的重要进展包括:存款保险制度顺利推出、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全部获批开业、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等等。在人民币加入SDR的整个过程中,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在协调并进,不存在内部改革滞后于对外开放从而放大金融风险的问题。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动力是企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政策面只是解除束缚,人民币国际化在解除束缚之处出现一段时间的爆发性的跃进属于补课性质,与所谓刻意维持在升值通道没多大关系。理性的政策当局虽然也关注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入SDR的直接好处,但更看重的是将中国金融改革甚至经济改革引向深入。

(作者系经济金融学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