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实现双重调整

来源:英大金融 2016-02-22 16:16: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从过去十几年的经济政策和形势的演变来看,近几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正在经历双重调整。一是在本世纪初经济景气扩张取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矛盾需要调整,大体属于周期性调整。二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经济结构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升级,属于结构性调整。


英大金融2016年第2期

面对当前形势和周期性、结构性双重调整的客观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 | 卢锋

从过去十几年的经济政策和形势的演变来看,近几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正在经历双重调整。一是在本世纪初经济景气扩张取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矛盾需要调整,大体属于周期性调整。二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经济结构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升级,属于结构性调整。当下,这种双重调整已经到了最关键、最困难,某种意义上也是最后的阶段。

新近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措施,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措施,如能有效落实,对于推进双重调整将发挥积极意义。

当前形势的应对之道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底部,或者说是在最困难的阶段。

此轮下行周期较长,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新世纪初前10年中国经济总体高速扩张,出口年均增速高达25%上下,诱致企业部门对外需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并通过过量投资导致目前较大规模产能过剩,因而需要调节。第二是在新世纪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的物价表现出现新特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货币扩张偏快主要表现为CPI价格上涨,新世纪初年不仅表现为CPI上涨,还表现在资产价格飙升,并通过局部资产泡沫化形成了过高的杠杆与金融风险。第三是宏观经济过度景气扩张与通胀派生调整是普遍规律,但是本轮调整路径有新特点:虽然失衡调整从200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然而由于遭遇外部危机冲击,政府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使得本需调整的矛盾被进一步加剧,使得后续调整变得更为困难与复杂。

与周期调整相叠加的,还有结构调整,后者有两方面特点。一是结构调整范围大。要素价格上升和实际汇率趋势性升值,使得早先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大范围调整。例如东莞等以外向型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地区产业调整,就经历了非常艰苦的过程,现在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二是增长动力转换。过去经济周期回升过程,重工业部门集群如钢铁、煤炭、电力往往发挥重要作用,今后这些大个头行业仍有发展空间,然而由于其数量和外延扩张已经达到或接近峰值,其整体增长带动作用将会相对大为减弱,使得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难度更大。

要注意到,这一轮调整和过去几轮相比也有优点。一是虽然经过几年下行调整,民生形势仍属稳定,劳动力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仍较快增长。二是进口产品价格降低,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降低,使得贸易条件大幅改善,GDP增速下降不同程度被GDI增速上升抵消。三是十多个中西部省市区经济增速较快,形成经济下行调整期弯道追赶局面,有可能形成新一轮中国经济的新地理革命。

分析上述形势和双重调整客观需要,不难看出新近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内容具有现实针对性。

去产能是周期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部门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伴随其利润和投资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应发挥调整功能抑制过剩产能增量。然而最终实现产能过剩调整目标,需要一定程度退出加以实现,这就需要突破不利于企业退出和资源重组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这次结构性改革政策第一条任务就是要去产能,特别重视通过允许、协助失去市场自生能力企业退出,为此部署了一系列新政策措施,很有现实针对性。另外把房地产减少过量库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扶持新市民结合起来,有利于把结构性长期目标和周期调整目标结合起来。

去杠杆方面,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两类金融风险。一类是常规性与经济周期转变相联系的金融风险,过去扩张时期产生大量负债,水落石出以后,会表现为银行坏账。另一类是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渗透力空前提升,某些缺乏可持续性甚至明显具有“庞氏骗局”融资特征融资模式快速扩大带来的风险,需要通过针对性政策加以防范和化解。

关于降成本,早先较多讨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本身是必要的,此外,降低制度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也很重要。

补短板,则主要体现“产业政策要准”的政策方针。其中有一条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例如深圳近期投资增长的结构特点,就体现为技改投资增长较快,显示了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学供给学派学说与政策不无交集,然而无论从基本立场还是具体内容看,中国政策具有实质不同内容,二者不好简单画等号。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最新表述,但不等于跟中国过去的改革开放实践的实质内涵没有关系。过去讲改革开放,引进开放性的市场制度,这就是最大的供给侧改革。提高效率,释放活力,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明证。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一些产业政策要素,体现“产业政策要准”的取向要求,然而不等于回到早先主要用政府产业政策调结构的老路,更不是要回到什么“新计划经济”。调结构的第一位主语应该是市场和企业。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引导,市场竞争激励机制推动,每时每刻都处于演变之中,并在经济整体层面表现为结构动态调整过程。当然政府产业政策也能起到引导作用和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适度扩大总需求相得益彰,并非放弃或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管理与逆周期调节,也不是要一味采用紧缩措施应对当前形势。最近中国决策层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同时重申“宏观政策要稳”政策方针,要求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与“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要求实施稳健灵活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可见供给侧改革与总需求管理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配合。

基于以上判断,给出几点建议。第一是总需求管理和结构性条件的相互配合。重视股市、汇市的波动联动风险,重视应对内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互动风险,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宏观环境。第二是重视结构性改革和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企业退出应优先考虑员工合法利益,报告清偿企业欠发员工工资等。第三是考虑加快推进农地体制改革作为配套措施。第四是重视我国粮食政策第四次相对过剩调整的影响。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认识与执行力,引导企业界和全社会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与意义,着力解决好政策落地必然会涉及的诸多复杂矛盾与问题,使这剂经济政策良方真正发挥其积极成效,避免出现“雨过地皮湿”实施不到位,甚至“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的不利局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