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口寻找中国优势

来源:英大金融 2016-03-29 19:07: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16年将是一个关口,或是最困难的一年,但是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在认清优势的前提下,我们必然会更有信心。

文 | 姚洋

2016年或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还应抱有强烈的信心。

之所以有信心,原因在于历史是会不断重复的。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决定了每个经济体在发展中的形式会稍有不同,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实质终究是一样的。这里提到的实质,就是我们的短期和长期优势。

储蓄高是短期优势

在历史上,中国最好的对标国家是日本。

二战前,日本的经济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经历了二战,这个国家基本被“打回原形”。但在战后30年中,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着实令世人瞩目。

众所周知,日本采用的发展模式和中国今天采用的发展模式是一样——出口导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是9.2%。在所有经历战后经济恢复的国家中,这是绝对少有的速度。

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即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之后的几年里,日本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19%。

即便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伊朗人质危机和两伊战争,引发全球石油市场的大海啸,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受此影响而放缓,但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反倒是成为少数几个几乎追上美国的国家。

以人均收入为例,在1970年左右,日本的人均收入按照比价关系计算相当于我们在2010年左右的水平,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美国的80%。

有一个市场公认的事实,要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一半非常不容易。据统计,当今世界只有36个国家,人均收入超过了美国的一半,但日本通过出口贸易,最终做到了。

所以,日本给了中国一个非常好的启示。在过去若干年中,中国也是搞出口加工业,像日本一样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即高储蓄量。

有人把高储蓄比作洪水猛兽,理由是在货币贬值和缩水的语境下,公众的存款热情依然不减,意味着民生焦虑与投资无路。存款数越多,越表明民众面临的压力越大,他们只有寄望于用存款的数量,来证明自身的存在,并给自己谋求生活保障的希望。

但节俭永远是美德,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技术进步总是要花钱的。还是以日本为例,在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科技进步非常快,但如果以增长率计算,仅有3.5%,而如果要支持中国如此高的科技发展速度,实现中国制造的目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高储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市场大是长期优势

从长远看,中国还会有日本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是海量资金。当前,中国经济规模仍然可观,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贸易顺差3.69万亿元。同时,中国的居民储蓄是50多万亿,再加上企业储蓄,比日本相比优势较大。

其次,中国是一个幅员极其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的差异较大。比如,上海的人均收入是美国人均收入的1/4,但是西部最穷的省,人均收入仅为1/7-1/8,也就是说,国内地区间差距已经远远大于沿海地区和国际的差距。尽管差距本身是一个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增长的动力。

经济学增长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如果所谓的稳态增长,速度一样,人均收入比较低的地方增长速度会比较快,这意味着,内地增长速度会超过沿海地区,同时,增长赶超的过程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这就不像小国经济。比如日本,赶超20年就已经结束了。当下,其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经济规模,可以挖掘发展的空间都已经很小。比如新泻,是全日本下雪最多的地方之一,冬天非常冷。当年,田中角荣竞选的时候曾立下誓言“如果我当上了国会议员,我要让新泻的老百姓在冬天穿着木屐出门”,当选后,他果然兑现诺言,在这个地区所有的路下面铺上热水管道。而中国幅员如此之大,仍然有海量的投资点待挖掘。

第三,我们的金融市场比日本的要灵活,特别是资本市场。目前,日本的金融市场主要由是银行主导,资本市场并不活跃。但在中国,特别是近几年,资本市场发展异常迅猛,资本市场层次日渐丰富,投融资行为活跃。这说明,无论是体制还是人们的观念,中国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资本市场会促进中国的创新,在促进中国创新的这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目前看来,2016年将是一个关口,是最困难的一年,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家把这个眼光不是仅仅盯到今年,而是在认清优势的前提下,向未来的3年、5年、10年看,我们必然会更有信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老百姓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