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行情,问诊)昨日公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累计有251.5亿元中行转债转为股票,其中去年四季度共有240.9亿元可转债转股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从2010年12月份进入转股期至去年三季度末,近四年时间中行转债的转股率尚不足3%,中国银行补充核心资本的初衷在上述时间里仍未能有效实现。不过,由于去年四季度银行股估值的一路攀升,中国银行债转股的转股率已经超过六成,可以说转股速度直接飙升至“秒转”。从理论上来说,中行转债有望在被赎回前全面转股。
情况类似的还包括工商银行(行情,问诊),其可转债全面转股也是大概率事件。动辄数百亿元的债转股规模,对于提高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说,无疑是非常解渴的,也自然降低了相关银行二级市场融资的冲动。
债转股速度飙高
2010年6月2日,中国银行公开发行了4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并于2010年6月18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自2010年12月2日起可转债进入转股期,2016年6月份到期。
公告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共有4.47亿元中行转债转为股票,转股股数为17063万股;中行转债尚有人民币389亿元未转股,占中行转债发行总量的97.3489%。也就是说,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原始发行的可转债中,仅有不足3%实施了债转股。虽然从四年来各个季度债转股的数量变化趋势来看,中行债转股正呈现加速,但是由于转股的总规模实在太小,暂时难以对中国银行的核心资本形成有效补充。
去年四季度,银行股估值修复进行的荡气回肠,中国银行更是曾站在涨停板上笑傲江湖,其带动债转股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
中国银行昨日晚间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累计已有251.5亿元中行转债转为股票,其中,自2014年10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人民币240.9亿元可转债转股,尚有发行总量的37.12%的可转债未转股。计算可知,去年四季度,逾六成中行转债选择转股,约为此前近四年转股量的23倍。
工商银行于2010年8月31日公开发行了总额为人民币250亿元的可转债,2011年3月1日起进入转股期,截至2014年9月30日,累计已有89.8亿元工行转债转为股票,工行转债尚有64.08%没有转股。
两大行核心资本获支撑
由于两大国有银行可转债都已经触发了强制赎回,且两家银行均宣布将在取得有关监管批准后尽快披露《关于实施“工行转债”赎回事宜的公告》,因此短期内大面积债转股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以中国银行为例,原始持有人目前卖出中行转债或债转股可以获得逾60%的收益,但是如果被强制赎回,只能获得6%的收益)。
如果两家银行的可转债全部成功转股后,则两家银行可以分别获得共计400亿元和250亿元的核心资本补充(从两家银行债转股的节奏来看,大部分债转股将计入2014年),将对核心资本充足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机构投资者偷笑
从持有人结构来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行转债的前三大持有人分别是兴业全球基金、安邦保险和瑞士银行,持有规模分别高达28.81亿元、21.98亿元和12.38亿元;工行转债的前三大持有人分别是阳光人寿、国泰君安和瑞银,持有规模分别高达14.7亿元、8.43亿元和7.97亿元。
据《证券日报》记者大致测算,上述机构投资者去年四季度如果实施债转股并一直持有股票,截至去年年底的浮盈规模都可高达数亿元乃至十余亿元,这无疑为各家机构投资者的财报数据或净值表现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