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古诗词应该加强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的本质——唤醒
特约评论员 秦杨
最近,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作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存在问题最多的学科是语文,应该增加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王旭明一直在倡导“真语文”,驳斥“假语文”。坦率地说,这样的能够直面教育领域真问题的专业人士,还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内容方面的尝试性改革也实施了不少,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这是对时代要求以及一些社会声音的积极回应,也是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积极的改革态势值得赞赏。
不过,重点还在于,应该怎么改。王旭明认为,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还是要靠读和诵,应该尽快将古代诗文恢复过来,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大力改进现有的教材和课程。的确,读与诵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感,亲子阅读还可以增进儿童的情商和对父母的信任与情感,而且,读与诵在低年级就应该被重视。不过,这里的诵,不应该是死记硬背式的背诵,而是通过读、有情感的教学来唤起孩子们对文章、古诗词以及语文学科的兴趣。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而并不仅仅在于教授了哪些篇章,学生不过脑地背诵了多少数量的文章。
有人会认为,让孩子多读古诗词,不接“地气”,因为时代特征变了,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认为,一些意境、一些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并不会过时,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诗句,现在依然是适用现实的。而且,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大有必要,这是用简单的带有韵律的诗句向他们阐明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句子,也会比营销专家嘴里那些励志性的话语更有力。作家、旅行家星野道夫曾说过:对于孩子而言,长大以后影响他做抉择的可能是少年时代看过的一处美丽的风景。同理,我们认为,很多孩提时代的诗句吟诵,对于儿童成长之后的韵律感、语感以及情感表达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王旭明还特别提到了教育的多样性。对我国而言,人多是造成多样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教育体系始终是需要以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来管理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教育方式的创新无处着手,近年来,民间办学不断兴起,一些国际教育机构的分支进入中国,带来了更灵活的教学理念。我国的一些公立学校也开始了相关的探索,比如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应用于学习等等,都是令人赞赏的。要想在多样性与灵活性方面取得更大进展,还需要更高层面的制度性的系统改革,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的本质——唤醒。(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