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法规滞后 地方行政许可或成固废处理壁垒
重要提示
“进入资本市场后,行业内很多企业的融资能力很强,经营状况良好,特别是在技术方面,我们与国际上的技术基本一致,”刘敏仪介绍,但“处处要证”的行业现状,让物资流通的市场属性大大减弱,从业企业的规模扩张有难度。
本报记者 陈红霞
实习记者 赵梓涵 武汉报道
全国“两会”的环保话题,持续炙热。
中国固废处理行业正面临困境。有环保领域行业分析师坦言,固废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大、行业前景广阔,从业企业对固废处理的技术水平基本已与国际接轨,但对比国际环保巨头,国内的同类公司均是小公司,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固废回收作为政府主导型行业,诸多客观存在的行政许可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3月10日,一家从事固废处置业务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刘敏仪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特别是在报废汽车和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业务开展中,以城市为单位的行政许可和以省份为单位的转运联单等制度,较大限制了企业发展规模。
他表示,作为循环经济产业的细分领域,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正成为当下热点,对这个特殊行业的管理如何和市场化结合,具备向其他环保领域复制的可能性。
有资质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2012年,国家工信部发布《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我国固废处理行业的投资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废固处理投资约为2100亿元,仅占环保总投资的15%左右。也就是说,在2011年到2015年间,中国固废处理行业的年均增幅应达到50%左右。
但这个理想的数据,在当前的固废处理行业中实施却不如人意。“中国固废处理行业分类较多,包括垃圾焚烧处理、污水治理、各种固废物体的回收利用等,”上述分析师指出,但行业内具备资质的从业企业并不多。资质变成了各企业加大环保成本投入的硬性指标,诸多具备资质企业在成本上的竞争力反而不如不具备资质的企业。
这由此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一般设立一家新工厂,环保方面的投资占公司总投资额的20%左右。此后,环境治理年均成本约占每年销售收入的3%左右,但没有资质的企业在此方面的投入并不多,甚至没有,处罚成本低。
刘敏仪表示,以回收线路板为例,如果有资质企业每吨以5000元收购价收购,无资质企业可以每吨6000元收购价与之竞争,从而抢占市场。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展电子废弃物业务的有资质企业有106家,但这些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50%左右。
不公平的竞争造成了有资质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算强。公开资料显示,固废行业内市场规模靠前的城投控股(600649.SH)2014年前三季度报显示,总资产370.34亿元,总营收34.64亿元,扣非后净利润8.66亿元。富春环保(002479,SZ)2014年营收37.30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15.44亿元。
地方行政许可壁垒
相关法规不仅对环保处罚的力度低,滞后的法规让地方行政许可成为固废处理企业拓展壁垒。
近些年来,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开始在部门制造业实施,中国固废处理行业正式与国际接轨。随着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固废处理行业企业也大力扩大市场份额,做大企业规模。
“但推行的难度很大。”刘敏仪坦言,开始规模化生产只有几年时间,至今,公司已具备各种电子废弃物、固体废物和报废汽车等大固废领域的回收利用技术,当下最热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领域,一般所需要汽车检测、汽车拆解、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和信息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已十分成熟,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已与国际水平相当,但其所面临的规模化拓展难度较大。
刘敏仪所说的难度正是行政许可制度。以报废汽车为例,当下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法律依据是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条例明确规定“不能进行零部件再造”。但从 2001年至今,中国汽车保有量从1802.4万辆增加到2.64亿辆,无论是汽车制造技术还是汽车零部件的再造,技术发展都变化巨大,“但上述相关条例却一直未能更新。”刘敏仪说,不仅如此,针对《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均有自己的标准,如果要到一个城市开展报废企业的回收利用业务,必须到当地办理报废汽车处置证,但这一许可证仅限当地使用,即便是隔壁城市业务无法通用。
“目前全国有587家报废汽车处置工厂,每家工厂的投资成本约1000万元,”刘敏仪说,其按照每家工厂2亿元-3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国内几个省市开设固废处理的工业园,“工业园设计的是区域回收处理中心,但实际上也只能开展工业园所在城市的业务,无法辐射周边城市。”
这种案例并非只有刘敏仪所碰到过。上述分析师坦言,其所调研的公司中,只要涉及固废处理业务特别是汽车固废处理业务的企业,都曾提到上述行政许可对公司业务的制约,各种证的办理时间成本高。
“我国固废行业的相关管理法规并不少,但部分法规更新的及时性不太强。”上述分析师坦言,比如当下,我国灯管保有量约有十几万只,但其并未列入固废管理目录,既造成环境污染,又没有运用市场化回收运作。
此外,针对《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办法》的施行却具有地域性,“从A省运送固体废物到B省处理,中间必须要由A省环保部门发函,待B省环保部门接收后,业务才能开展。”另一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局面下,企业的业务开展效率很低。
“进入资本市场后,行业内很多企业的融资能力很强,经营状况良好,特别是在技术方面,我们与国际上的技术基本一致,”刘敏仪介绍,但“处处要证”的行业现状,让物资流通的市场属性大大减弱,从业企业的规模扩张有难度。
事实上,这种行政上的监管并非毫无道理,在我国,固废物品的数量十分庞大,部分废品特别是工业固体废物,极具危险性,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对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因此,从国家法律法规到地方管理条例,政府部门对其层层监管都十分严格,以确保其安全性。
“监管是应该的,但监管要根据市场及时更新且不能成为铁腕治理污染的障碍。”刘敏仪表示,能促进行业市场化的统一的法规和行之有效的法规实施才更利于市场发展,减少固废物污染。
(应采访人物要求,文中刘敏仪为化名)(编辑 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