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远未结束: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钟伟 2015-08-13 06:04: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钟伟专栏·宏观经济

中国故事远未结束: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伟

尽管2015年已过去7个月,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速保持在7%,但人们仍然有一些担心,同时对第三季度和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颇为关注,这点令人十分惊讶。我们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下半年中国经济。

GDP企稳回升是大概率事件

关于GDP增速,企稳回升是大概率事件,我们预期第三和第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2%和7.1%,增速回落到7%以下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从工业看,2月是年内最低点,目前企业主营业务税后净利润率已超过5%,同时,除央企之外,地方国企和私营部门的利润出现增长,显示全年工业投资和增加值将温和复苏。从投资看,无论工业投资,还是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均在未来5个月稳定回升,就消费看,年底甚至同比增长可能接近12%,因此目前一些人对下半年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缺乏理性。

CPI振荡走高,PPI略微回暖

关于物价,CPI振荡走高,PPI略微回暖。这其中需要分析CPI、PPI以及两者之间的叉口变动。预期第三和第四季度CPI同比分别为2.1%和2.8%,年底个别月份CPI可能逾3%。我们对从鸡蛋猪肉开始的食品价格的回升周期比较担心。预期第三和第四季度PPI同比分别为-5.3%和-4.7%,可能要到年底的最后两个月PPI环比才能略有改善。就CPI和PPI的叉口看,通常的规律是如果两者向上并且叉口缩小,则经济趋于复苏,如果双双向下且叉口扩大则趋于衰退,现在看下半年CPI和PPI呈温和向上但叉口未缩小的组合,这显示下半年中国经济大致呈弱复苏状态。

弱复苏的可能性较大

关于2016年中国宏观的可能形态。目前看2016年GDP增速仍在7%附近,但上半年因翘尾因素较高,CPI同比可能持续维持在约3%的水平,增长没有明显改善但通胀上行。下半年增长不减通胀有可能回落。因此未来4个季度,中国经济处于犹豫摇摆中的弱复苏的可能性较大。但中国经济最严峻的系统性风险,以及最糟糕的通缩压力阶段,可能在2015年第二和第三季度逐渐度过。

货币政策

关于货币政策的可能趋势,需要讨论量、价和汇率三因素。就货币供应量而言,2015年下半年,货币宽松重新以定向宽松为主,而上半年则以降准降息和释放短期流动性的普遍宽松为主。导致货币宽松手段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短期实际利率已足够低,而结售汇逆差则已度过了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5年第一季度连续两个季度结售汇逆差在1000亿美元的最严峻时刻。就货币价格而言,目前出现了信用债和利率债收益率双双下行的趋势,但信用债利率下行节奏快于利率债,我们估计利率长端在年内仍存约25个BP的下行空间。按伯南克的货币理论,信用利差和经济周期呈负相关,因此当下信用利差收缩,显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提高,但仍存较多顾虑,这暗示着系统性风险弱化和经济弱复苏的判断。考虑到第4季度CPI同比接近3%,同时2016年半年物价也不低,这预示目前债市的火爆很可能在CPI上行至大约3%之前即迅速退潮,估计这一时点大约在10月中旬。

有利于内需和外贸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和中期。过去6个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3%,从2005年7月份至今的1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从8.4升至目前的6.2,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经历了长周期的上升。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中间价明显贬值,致香港1年期NDF跌至接近6.4。就短期而言,如果美联储加息之后,美元指数在年内的走强是温和的,即从目前的97逐步走到105以内,则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可能也温和地维持在3%-4%。但目前尚难以判断在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是持续偏弱还是继续坚挺,考虑到这次中间价的调整是中国央行观察联储加息预期等国际局势,以及中国外贸和内需等综合因素等主动做出的,而不是受制于外部压力,因此中国央行仍然在未来很长时间有灵活调节汇率的能力。而人民币汇率的温和修正,对激励内需和改善外贸,对改善增长和资产价格,对缓解通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财政政策需要发力

关于财政政策,考虑到中央本级财政赤字约在2%,但很可能地方财政的实际赤字率在约3%-5%,因此,在服务业加速营改增,在土地出让收益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期待中国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的难度很大,除非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货币化。

结论

总结上述讨论,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弱复苏,在2016年上半年增速未必会更强,但CPI令人头疼。应该说,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和通缩风险已经开始收敛,货币政策余地明显大于财政政策。结合流动性充沛,实体经济回稳,资产严重欠配等因素,火爆债市可能逐步被温和回暖的股市所替代,而股市则将运行在围绕主题投资的温和抬升的“箱体”之内。(编辑 祝乃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