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新区规划 需要优化决策过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秦杨 2015-09-22 06:10: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新城新区规划 需要优化决策过程

决策过程可融合主管 部门、专家、媒体与民意

特约评论员 秦杨

据报道,近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巡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说,“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34亿,这是严重的失控。”据悉,国务院一项关于12个省会城市和144个地级市的调查显示,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新区),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

地方上热衷规划新城与建造新城的逻辑是浅显而易懂的,因为上项目既有财政支持又有利于漂亮的GDP数字,当然对政绩多有裨益的,因此,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新城不断开花,一些成功了,一些却变成“鬼城”、“空城”。

不过,在一些新城发展比较成功的城市,新城的数量越来越多却也导致了不少问题。比如带来了城市交通问题,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无环不城市”,城市为了连接这些新城与开发区,围绕汽车的交通轨道不断发展,但结合其他方面原因又带来了更多拥堵,道路设计也没有过多考虑市民步行的方便与否,有的为了道路甚至也牺牲了以往的街景,让市民倍感失落与了无生趣。

一方面是新城新区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也提出了向城镇化要质量,并非常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毕竟,中小城市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之一。我们认为,新城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盘棋,就全国而言,各地提出的新城新区发展方案,必须在全国层面进行统筹;就一省而言,大城市应该更多地发挥起带动中小城市的作用;就一个城市而言,应该对各区报上来的新城发展项目进行综合评估,而不是看哪个区的活动能力强就给其上项目。

坦白说,要做到以上的综合统筹知易行难,在现行的行政体制框架之下,GDP考核和地方的政绩观首先决定了上项目还是好的,这种项目短期会为地方管理者带来各种好处,但是长期的效应即使是因为短视带来的坏处,也追溯不到原有的拍板者了。所以,如何使得一个地方的发展思路既有合理性又有延续性,是对行政体制改革的一大考验。 现实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前任的项目,继任者又推倒重来,这颇能显示出“三把火”。

我国现在也已提出不断淡化GDP考核,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目前来看,地方上还应该尽快不断优化议事结构,建立较完善的决策程序,比如在决策过程中可以融合主管部门、专家、媒体与社会民意,多听取来自底层的民意,综合考虑。现代公共政策学认为,在经过了多方充分博弈之后的公共政策,尽管不能令博弈方所有人都满意,但是人们也大都会选择遵从,因为他们参与了决策过程。优化决策过程,不仅可以科学决策、减少财政浪费,也可以减少民间的吐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