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宜居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城市层面的努力,还需要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特约评论员 秦杨
近日,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首都之窗发布《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条消息引发了许多的关注,关注的背后一方面是希望落户的人看到了希望,一方面也意味着人们对大都市落户后有着更多更深的期待,比如实际的福利、城市管理水平的改进。
从北京市这份积分落户管理办法来看,征求意见稿非常重视高质素人才的进入,办法明确了积分落户的10项评分指标以及分值,包括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教育背景、职住区域、疏解行业就业、创新创业、专业技术职务、纳税、信用守法等。坦白说,一个城市希望吸引更多高质素人才落户也无可厚非。坊间已经开始测算:这份办法出台后,未来五年将会惠及148万人。
当然,这也被认为是门槛较高的落户标准。北京市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不仅提出将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外,还提出城六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以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来说,人口有如此的下降力度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不能轻易动用行政力量来疏导人口流向,只能通过疏导来解决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城市管理水平其实是在不断改善。尽管门槛高,但毕竟还是尊重人们的选择的,而不是驱逐。
近几年曾出现过几波白领“逃离”北上广深的风潮,结果最后被证明只不过是一些报道和论者的“一厢情愿”,不少“逃离”的白领又返回,唯一的变化可能是原来的一线城市赫然已经变为特大城市。简单说,北上广深经济总量足够大,市场规则相对完善与规范,尽管房价高消费大,但两害相较取其轻,人们还是宁可生活在一个较为公平与规范的市场中。不过,社会不能寄望于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能够有较低的落户门槛,因为城市管理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北京现在正在努力将人口疏导得更为合理、分布更为均匀,突出核心城区的功能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要提升管理水平,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说白了,城市最终的发展目的是宜居,要达到以上这样的发展水平,可能还得有更高层面的配套改革,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市民福利的均等化。还需要推动城市之间的公平发展,对不同的城市发展进行均等化投入,而不是让一些大城市集聚了大部分的优质资源。(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