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股东股份质押贷款、发行短期融资券、债券等商业化方式,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份提供资金支持”,五部门《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这句简短的话,在证券市场激起不少涟漪。许多人士认为,拓宽大股东增持股份的融资渠道,意味着回购股份将拥有空前宽裕的资金面。
但是,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应该看到,无论是银行,还是债券市场,其作为市场化的主体并未放松风险意识。大股东增持股份有多少资金值得期待,最终还是要看上市公司本身质量。
公司质量左右质押贷款
记者采访的几大商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以股权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贷款,从本质上说,和房屋抵押贷款没有区别。上市公司股权的透明度及可兑现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失为拓宽客户和盈利渠道的一条路径。质押的股份一般是法人股,融资人到中央证券登记公司办理质押登记之后,银行会按照一定的折扣比例算出可融资的限额,发放贷款。
央行有关人士也表示,对大股东股份质押贷款并没有特别限制,因为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是被动持股,即使出现风险,银行也可以通过拍卖回收现金。至于今后是否对大股东股份质押贷款进行规范,可能是证监会、银监会的事情。
但是,银行对贷款风险的高度关注,在审批股权质押贷款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某国有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这个业务开办时间不长,提出申请的企业很多,但银行做的比较少。审批此类贷款都是非常谨慎的,关键是股票质量。如果大股东无力偿还贷款资金,而如果股权质量不好,银行会因按每股净资产值拍卖上市公司股权而遭受损失。
记者了解到,此前,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几大行专门对这块业务进行过研究。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是比较慎重。因为,无论是股票价格变动,还是质押过程的风险转移,对银行来说都是新课题。
在香港,有银行或者证券机构会用一个指标来控制风险。比如,当购入股票的股价下跌,导致贷款占市值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0%,那么就会被要求补仓或者被强制平仓。但专家表示,目前银行处于特殊时期,面临改制上市带来的多方面挑战,防止不良资产反弹、确保资本充足率等限制,增大了银行对风险的厌恶。尤其是德隆系资金链出现危机后,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至今让很多银行心有余悸。因此,银行对这块业务始终保持谨慎。
业内人士认为,鼓励大股东通过股份质押贷款为增持股份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但是核心的还是上市公司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一直以来有规定,贷款资金不能购买股票。《指导意见》中的这条规定,并不意味着开了口子,而是有特定的含义,就是用来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也是为了配合国资委此前关于大股东回购股份的规定。
中小企业发债尚待时日
除了股份质押贷款外,大股东还可以通过发短期融资券、债券的方式,获得回购股份的资金,这给不少中小企业燃起了希望。目前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都是大型企业,央行官员和专家也一再表示,下一步应将发行主体扩大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种完全市场化发行的债券,短期融资券不需央行审批,也不需要提供任何担保,类似于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贷款,体现的是企业信用。因此,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的信用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大企业发短期融资券受到追捧的原因。但中小企业能否顺利发债成功,尚待观察。其关键问题就是市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忧。
有专家担心,随着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的不断增加,一些中小企业终将会进入这一市场,那时短期融资券这种以非政府信用为支撑的信用工具的信用风险将会充分暴露出来。另一方面,我国信用评级至今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且具体的债项评级也没有完全与发债主体的评级区分开来,这些都增加了短期融资券市场的投资风险。如果信用评级制度不能在短期内有一个根本的发展,就可能成为制约中小企业顺利进入短期融资券市场的重要外在因素。(中国证券报/郭凤琳 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