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内突破千亿规模,但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短期融资券直面三大缺陷
□本报记者 黄格斯
自5月26日振华港机发行第一只短期融资券至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银行间市场的企业融资券发行总量已超过1000亿元,加上已公布发行计划部分,这一市场达到了1100亿元的规模,共有47家公司通过短期融资券补充了大量经营资金。
此外,据央行人士透露,年内还有1000多亿元的发行计划备案。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令外界刮目相看,业内人士也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填补了债市企业信用产品的品种空白,而规模上得很快,二级市场流动性也相当好。不过,这一市场在发展中也存在多方面缺陷,未来有必要进行完善。
发行市场化程度低
振华港机首次以2.92%的发行利率亮相后,迄今所有一年期融资券都未突破这界限,2.92%俨然成了“发行标准”。而6月初以来,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却从1.9%左右开始滑落,最低点只有1.3%左右。一位股份制银行交易员透露,虽然融资券采取簿记建档发行方式,但由于“一券难求”,供求严重失衡,事实上发行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路演和询价环节,发行利率和发行对象基本上在制定发行计划时就确定了,由于价格发现功能无从发挥,在分销时发生一些“内幕交易”也就在所难免。这位交易员表示,经过半年来的发展,各方面适应程度已有较大提高,增强发行市场化程度势在必行。
但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发行环节的市场化需要把握好节奏。他说,对发行利率一定程度的管制体现了对投资者的保护,由于优质信贷客户转向发行融资券对银行经营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加之这种短期工具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利率产品”,因此保持一二级市场间较大的利差一定程度上是对银行的补偿,发行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步子也不可迈得过快。
信用评级尚需加强
中国银行一位研究员表示,融资券以信用评级取代担保无疑是市场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但目前的信用评级行为显得有点“虚”,评级结果也普遍趋同,其直接结果就是二级市场定价困难。大家都知道这些已发行公司的信用存在差别,比如央企和地方企业之间,但目前的评级体系难以提供一个“精细化”的参考标准,因此,虽然二级市场成交活跃,但大家在给各公司进行品质定价时都是各凭各感觉。他认为,评级体系是未来完善基础设施重点之一,并建议通过引入国际评级机构或者通过金融机构持续发布研究报告来解决这一问题。
资料显示,已发行融资券的40多家公司中,除华能电力和中铝采用标普的评级外,其它均采用国内几家评级公司的标准,信用级别除少数几家公司是“A-1”外,其余基本上是“A-1+”,评级区别确实不大。
期限以短代长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融资券市场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功能异化问题。统计显示,已发行的融资券的加权期限为315天,而相对应的国外商业票据的法定期限在270天以内,实际上大部分期限在90天以内,相比较而言,国内融资券确实存在以短代长的现象。不过一位银行分析员指出,短期资金长期使用是国内金融市场的一个较普遍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整个市场结构的完善,包括企业债市场的发展。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