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凶猛商品期市何去何从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孟挺钧 2006-02-09 03:07:3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周全球商品期市暴涨暴跌,再次凸现了基金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力量基金凶猛商品期市何去何从  □孟挺钧  春节长假后的商品期货市场的第一周,注定让许多投资者印象深刻。短短三天里,从铜、铝金属,......
本周全球商品期市暴涨暴跌,再次凸现了基金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力量基金凶猛商品期市何去何从
  □孟挺钧
  春节长假后的商品期货市场的第一周,注定让许多投资者印象深刻。短短三天里,从铜、铝金属,到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再到天然橡胶、燃料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似乎着了魔一般地全线暴涨后出现急挫,期市投资者再次坐了一回“过山车”。
  从全球商品市场上看,由于缺乏消费买盘的介入,投机基金多头获利平仓迹象明显。此外,由于主导期货价格变化不可预测因素太多,所以很难把所有因素都统计到现有的分析系统之中,如果我们翻开各大著名分析机构的价格预测报告,可以发现多半都与事实不符。基金兴风作浪之下,商品期市将往何处去?
  资金避险需求增加
  过去两年半来美元持续走软,大量资金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保值避险资产,而商品期货市场也就日益显现出其作为避险品种的吸引力。
  从历史看,这种由基金主导的市场无不以投机过度而收场。对于依托指数进行投机活动的基金并不过多关注商品的真实基本面。如此一来,“后知后觉”的追随者往往在基金变幻莫测的操作中束手无策。人们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依然继续犯过去的错误,盲目地跟风加速了商品期市循环的到来。通过对全球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分析,不论是对于经济的盛衰、利率的高低、商品价格的起落,历史证明,市场价格的波动并无所谓“趋势均衡”状态的存在,其出现的乃是人们对前景的憧憬与恐惧心理所产生的周期性循环。
  商品牛市远未结束
  观察美国立国以来的商品价格走势,差不多每50年左右便出现一次“急升暴跌”的狂潮。19世纪以来,商品价格的高峰期是以大幅急升后跟随着暴跌的形式出现。顶部分别出现在1814年、1864年、1920年及1980年,时间平均为50-60年,正好符合“康氏长波”周期。至于底部的时间,CRB综合指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周期基本稳定在51-53年之间,分别为1792年、1843年、1896年。但20世纪初开始CRB的底部提前在1933年出现,周期突然缩短至仅有37年。十多年后,CRB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陷入长达20年的大盘整。这一盘局正好是54-60年长波浪底出现的时间,同时,以这一浪底周期,正确地指出了1999-2001年另一个长期底部的到来。从时间周期看,2005-2006年整个商品牛市的格局还远未结束,问题关键是这种牛市是否能够得到真实消费面的认同,而后者也决定了基金是否会真正撤出。
  品种强弱分化明显
  记住基金永远是不要现货的,供需消费依然最终决定商品价格。从各个商品的具体基本面来说各有不同。从领涨领跌的铜看,尽管目前世界大铜矿的生产量正在迅速提高,铜精矿的供应量显然也在增长,但是冶炼产能方面的限制妨碍了铜供应增长的速度。除此之外,季节性因素也对铜价构成支撑。2月底和3月份期间,铜价倾向于走高,其原因在于春节后往往是建筑项目开工的时候,各种原材料的采购也会在这个时候集中发生。目前全球铜库存水平位于低位,特别是和全球消费相比,位于很低的水平。将伦敦金属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注册铜库存加到一起,也不足全球数日所需,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几个月里,全球铜市仍然有机会再创高点。从农产品市场而言,当前的基本面并没有完全转好,无论是小麦玉米,还是棉花大豆,当前世界供应虽有短缺,但库存供应十分充足,展望后市,农产品市场的基本面似乎再次令人无所适从,一方面,陈作物的基本面继续利空,但新作物的供应却存在着较大的变数,美国农业部等机构预测,今年大豆、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产量将会低于上年。
  正如前面所述,在整个商品牛市格局还尚未结束而消费买盘未能跟上价格上涨幅度的情况下,后市行情如何演绎?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一下几个方面:世界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增长?能源供应趋紧得以缓解与否?基金是逢低吸筹还是转变操作思路甚至做空?在这些问题没有明确指引情况下,投资者做单方向理所应当是逢低买多的投资方法,要谨惕牛市逆市做空的风险,切勿陷入猜顶的泥潭。
(证券时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