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中国仍是美国国债大买家 去年增持338亿美元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唐昆 2006-02-17 07:38:5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中国仍是美国国债大买家 去年增持338亿美元 2006-02-17 02:1...
美国财长斯诺曾声称,不怕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但美国财政部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美国国债净购买额387亿美元,为所有国家央行净购买总额的一半左右。目前,中国仍为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方,截至2005年12月的持有额为2567亿美元。这说明中国政府并未如市场所担心的那样抛售美国国债。

北京消息 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而言,中美双方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距离平衡态势并不遥远。

美国财政部昨日发布的资本流动数据显示,外国央行对美国国债的兴趣趋向冷淡,而去年中国对美国国债净购买额387亿美元,为所有央行净购买总额的一半左右,此举对美国缓解财政赤字压力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韩国等央行放缓购买步伐

数据表示,海外投资者12月份净买入总额183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债券,远低于11月份创出的54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截至去年12月,海外投资者总计持有2.177万亿美元美国国债,高于11月的2.174万亿美元。

综观2005年全年美国国债交易数据,可以发现,当年外国政府净购买美国国债仅为612亿美元,远远低于此前两年。2004年,外国央行净购买美国国债高达2011亿美元,2003年该数据为1038亿美元。

令人意外的是,海外私人部门去年净购买美国国债达到2896亿美元,几乎较前年数据增长一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温彬表示,这说明在去年美元走强的形势下,世界各国央行实施外汇储备分散化、多样化并非空穴来风。"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可能放缓了对美国国债的购买。"

目前,日本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12月持有6850亿美元美国国债,高于11月的6828亿美元。中国大陆为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方,持有额从11月的2498亿美元增加至2567亿美元。中国继续大额增持

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增持美国国债数额为338亿美元。2005年年底我国持有美国国债为2567亿美元,而2004年年底该数据为2229亿美元。

根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共购买美国国债约2004亿美元,出售美国国债约1617亿美元,两者相差约为387亿美元,占海外政府净购买美国国债(612亿)总量的一半左右。

温彬表示,这一数据说明中国政府并未如市场所担心的那样抛售美国国债。恰恰相反,在其他国家央行对美国国债购买量下降的同时,中国政府超过300亿美元的净购买量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去年数据显示,除1月份我国净卖出美国国债之外,其余月度均向美方净买入美国国债。其中在央行实施汇率制度改革的7月份,我国买入美国国债202亿美元,向美方出售135亿美国国债。而在2月份我国净购入美国国债近100亿,为当年峰值。中美收支有望实现平衡

根据美方统计数据,美国目前对我国存在较大数额的贸易赤字,因而美国一些议员多次攻击中国政府操纵汇率制造贸易优势。然而从资本项目上看,美方对中国直接投资规模有下降趋势,而中国则购入大量美国债券,这将为双方实现收支平衡提供条件。

去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占比约为31%,而当年净购入美国国债(387亿美元)约占外汇储备增长额的18%。

外汇分析师们认为,中国对美国债券的购买可以弥补双方的贸易差额,因为除了官方公布的美国国债交易额,还有大量机构债券、企业债券的购买情况,净购入数额应该不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在"中美经贸论坛"上表示,通过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中国将外汇储备低息提供给美方,供其进行投资,因此讨论双方贸易形势时应该将这一点考虑进去。

据观察,有三项数据几乎相同: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2090亿美元,当年中美贸易差额2016亿美元(中方数据为1141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购买美国国债2004亿美元(不考虑通过其他渠道)。

欧元之父蒙代尔近日也表示,中国和美国能够在不调整汇率的情况下实现经常项目平衡。同时他还表示中国应努力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鼓励企业投资海外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累积。

2005年美国国债变动情况

月份 买入 卖出
1月 14382 15670
2月 24016 14864
3月 12804 12851
4月 9653 9238
5月 18482 15538
6月 19260 12714
7月 20207 13528
8月 19486 17941
9月 12533 10428
10月 15645 11388
11月 19097 16098
12月 14872 11450

单位:百万美元。根据美国财政部资料整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