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特约分析员2月12日综述:上周,《中国证券报》等国内主要证券媒体头版刊登的《奇怪的郑百文重组现象》一文。从对证券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该文的出台实际上意味着垃圾股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市场上的投资理念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回顾1996年以来的大牛市,证券市场上有三种力量在交替支撑股市的上行。一是1996年—1997年的绩优股行情。期间,深圳综指上升5倍,深成指上涨6倍,上证指数的涨幅超过3倍。到了1997年5月深沪大盘见顶回落之后以后,垃圾股和科技股就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剩下的三年半时间内,这两股力量交替轮换支撑大盘逐步上扬,最终达到2000点的高位。这段时间内,科技股成了排头兵。1999年的5.19行情,2000年年初的网络股行情,都是科技股以狂飙突进的方式打掉了大盘指数的两次大顶,为大盘拓展空间立下汗马功劳。
而每当科技股狂飙之后,支撑大盘进一步上扬的任务无一例外的落在了垃圾股头上。就是这些股票,在科技股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同时却能不屈不挠,一步一个台阶,今年十块,明年二十的扶摇直上。到了2000年,在昔日绩优股已经纷纷倒下之后,一些当年3、4元的STPT小兄弟已经纷纷跃上枝头变凤凰,股价早已经达到二十元、三十元的高度。
在垃圾股日渐升温的行情背后,以“资产重组”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在资本市场上悄然兴起。不可否认,当年的资产重组确实对盘活资产、活跃市场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那些股票“翻跟头”,沪市大盘在1998年能否守住1000点还是个问号。而一些相对较为成功的重组案例,如托普软件借壳川长征等也确实为市场注入了一定的活力。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张,市场的流动性增强,炒作股票越来越有利可图,越来越适于大资金进出,资产重组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变味。
资产重组于股价涨幅息息相关
每例较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背后都伴随股价的大幅飙升,而上市公司本身业绩的增长与股票市值的增加往往极不成比例。并且,这些股票的上升总是早于资产重组,而等到信息真正披露之日就是股票见顶之时。个中三昧,市场上的投资者都默然于心。而随着股票抵押贷款等政策的出台,原先就与银行资金挂钩的股市资金就有了更加合法的身份。以至于形成了“题材——炒作——控盘——股票抵押——再炒作”的怪圈。市场上的“长庄”应运而生,中科创业、亿安科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虚假重组愈演愈烈
这个问题直接衍生于第一个问题,既然资产重组如此有利可图,如此不辨真伪,那么只要“重组”就行,实质不实质就可以不必考虑。有资金,有题材,炒股票总比改造公司的成本要低的多。如此一来,财务重组大于实质重组,虚假重组多于真实重组就愈演愈烈,以至有些实在没办法的公司干脆以“赠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投机风气日渐浓厚
随着上述问题的愈演愈烈,整个市场的投机风气就日渐浓厚,股票的价格与公司的业绩几乎完全脱钩,“股不在好,有庄则灵”已经成为市场的铁律。整个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功能已经相当的紊乱。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机构乘机操纵股价,牟取暴利,一些上市公司干脆就奇“壳”可居,变废为宝,另有一些更是机构与上市公司相互配合,以部分炒做收益形成公司利润,欺骗中小股东。而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却放在一边。这样,在市场投资理念畸形化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市公司的质量提高却日渐却步。
这三个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上市公司资产价值与股票价格就日益脱离,整个市场的风险就在悄然的增大。也可以说,在整个证券市场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国民经济相关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垃圾股的盛行已经与这种要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当然这并不是说垃圾股不能乌鸡变凤凰,但这种转变必须以实质性的资产重组为依托,那种鸡犬升天的情况应该绝迹与证券市场。(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