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24日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将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操纵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新股发行核准制的施行和B股市场的对内开放。这两个政策分别针对证券市场上的新股额度发行和A、B股分割导致的非市场化现象。
很明显地,这些逐步出台的政策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而是作为一整套市场化改革措施的一部分存在的。现在推出的近是这一套措施重的一小部分。而这些措施的逐渐推出势必对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投资者行为、定价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市场化的下一步棋会下在哪里?它又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笔者认为,在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之后,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很有可能提上议事日程。市场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这一基本目标。由于不能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在不同的股票之间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这种套利导致的巨额差价不仅使得中小投资者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也使得市场资金忙于追逐这种利润,而不考虑企业的基本价值,更谈不上提高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完善治理结构了。
资产重组是其中的一个影响。由于市场上的股票分为流通和非流通两大类。一般投资者买卖的是流通股,包含流通股的股票其市盈率一般都在30倍以上,流通盘小的则更高。而非流通股实际上并不是不流通,在“资产重组”的大旗下,相当一批大的机构法人可以通过受让法人股、国家股股权取得企业的控制权,再装上几个项目,进行“重组”。如果说确有一些企业在重组,拯救企业的话,那么大多数机构、企业则借此炒做股票。1998到2000三年间,稍有意义的重组都被市场大幅炒作,大一些的重组,如科利华借壳阿城钢铁、托普软件借壳川长征则股价往往有近10倍的涨幅。如果一个机构打着“资产重组”的名义炒作股票,这实际上就造成了变相的购入法人股、国有股,再到二级市场抛售的情况。这种巨额的利润就使得相当一批的机构、企业纯粹为了“重组”而重组,对企业的质量提高没有丝毫意义。这种情况的蔓延泛滥就使得证券市场的价格体系极其紊乱,资源配置效率极其低下。
如果把市场化比作一种攻坚的话,新股的额度发行和存在巨大的非流通股显然是旧有机制的两大堡垒。在新股发行实行了核准制之后,剩下的一个堡垒就是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无法制止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套利,以及有其导致的上市公司质量低下的问题,而且大股东安然占有控股地位,既没有人监督,也没有动力去推进企业的内在价值提升。如果这一步不解决,其他的市场化改革就只能会成为空中楼阁。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近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估计,在不长的时间内,这部分股票就将开始流通,而这很可能将掀开中国证券市场上全新的一页。(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