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专稿 - 证星视点 - 正文

靠股民发大财——2000年上市公司年报讲述的“财富故事”

证券之星 作者:戴庆民 2001-05-14 09:12: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火眼金睛看年报,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年报分析专家贺宛男女士在今天出版的《理财周刊》上披露了惊人发现。 含金量突增、收益率陡降。上市公司一年圈进1600亿,产出不到800亿。中国股民的投资回报是:出去120元,拿回不到1元。2001年,上市公司增发如潮再圈大钱。不知下年度分配他们还将玩什么游戏?
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圈钱胃口大,投资回报低。2000年上市公司净资产增加2540亿,约1600亿的“含金量”硬是资本市场圈钱所得,股民所作的贡献高于上市公司自己创造利润的两倍,而圈来的钱中,如期履约投入项目的不到一半,剩余资金不是躺在银行就是“委托理财”, 给股民的回报又有多少呢?所有股民拿到手的还不到100亿!投入120多元,红利不足1元,这就是中国股民的投资回报。

两条发人深思的反向曲线

含金量突增,收益率陡降,这是2000年报留给人们印象最深、最值得思考的两条反向曲线。

上市公司历来最看重三项指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截至4月30日,沪深股市除ST金马和四砂股份外,1122家上市公司已按时披露年报,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029元,比上年0.1987元增长2.1%,可谓基本持平;而同期每股净资产2.65元,比上年2.42元增长9.5%,与此相反,净资产收益率却从8.21%降至7.66%,下降9.33%。概言之,净资产增长1成,收益率下降1成。

再往前看,1996、1997、1998、1999、2000五年间,每股净资产分别为2.37元、2.47元、2.48元、2.42元和2.65元,2000年从低处突增,而同期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14%、10.11%、7.47%、8.21%和7.66%,2000年从高处跌落,这两条反向变动的曲线告诉我们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太多。 中国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比才7.66%

去年是上市公司最“发”的一年:三年前即1997年净资产总和还只有4995.6亿元,到去年已翻了一番,达到10335.7亿元,其中1998年增加1375亿元,增长27.5%,1999年增加1425亿,增长22.4%,2000年增加2540亿,增长32.6%。这2540亿的净资产又增自何处呢?统计表明,当年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791亿元,除了新股发起人投入的资本金外,约1600亿的“含金量”硬是资本市场圈钱所得,股民所作的贡献高于上市公司自己创造利润的两倍。去年是新股发行价最高的一年,平均发行价八九元甚至十几、二十多元,一家公司圈走四五个亿已是小弟弟,配股价自然也水涨船高。胃口更大的是增发,动辄十几、二十亿。可是拿了这么多钱又干什么去了呢?

海通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有334家公司通过发行新股、配股和增发,募集资金1582亿元,到2000年底,如期履约不到5成,剩余资金大部分不是躺在银行就是“委托理财”,被称之为“募股资金闲得慌”现象。如募资高达77亿元的宝钢股份,31亿用于还贷;募资40.89亿元的民生银行,主要用于资金的短期拆借;以88倍市盈率发股、意外地募得11亿元资金的闽东电力,除去补充4000万元流动资金外,实际投入仅1.2亿元,剩下全部用作银行存款。用于委托理财的100家以上,总额在150-200亿元上下,前五名辽河油田委托理财11亿元,上海汽车10.3亿元,广汇股份9.7亿元,东北高速5.8亿元,福建高速4亿元。幸好去年还有一把行情,要不拿了这么多钱真还不知干什么呢。

本来,央行七次降息,资金成本大幅降低,上市公司收益水平理应提高才是,可是,正因为募股资金来得太多太容易,一时又没有合理投向,与净资产走的是上升通道相反,收益率走的却是下降通道,1万多亿的净资产净利润不到800亿,净资产收益率才7.66%,这就是中国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之比!


中国股民的投资回报:出去120元 拿回1元

上市公司一年圈进1600亿,产出不到800亿,给股民的回报又有多少呢?

据统计,2000年度有64.41%的公司推出分配方案,这一比例是近年来最高的(1997、1998、1999年分别为48.45%、42.45%和38.97%,呈逐年下降之势),在分配公司中且有87.93%选择现金分红,选择送红股和转增股本的分别为10.79%和1.28%,另有35.59%的公司不予分配;但是,绝大部分现金派息仅是“意思意思”的几分钱。沪深股市696家有现金派息的公司中,10派1(含1)以下的401家,其中10派0.5以下的(含0.5)131家,整个市场790亿税后利润用于现金派息的,沪市210亿,深市140亿,合计350亿,红利率仅为一半,以三分之一公众股计算,股民拿到手的也就120亿,纳税后还不到100亿;而目前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约1.5亿元,即使以1万亿市值计算,投资回报率也才1%!更何况一级市场还被圈走1600亿,缴纳股票交易印花税478亿,券商佣金400亿——投入120多元,红利不足1元,这就是中国股民的投资回报!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不靠投机这股市又如何赚钱?!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的上市公司还常常“富公司穷分、穷公司富分”。每股收益1.60元的中华第一股五粮液硬是不分配,可一批效益低下的公司却出手大方:营业利润才15万元,靠5400余万投资收益撑起0.30元每股收益的望春花,推出10派0.1转增6的高送方案;每股收益0.02元的民丰实业分配方案10增5;每股收益0.069元的浙江医药10送0.5增4.5;每股收益0.09元的昌九股份10送1增5派0.5;每股收益0.042元的林海股份10派0.5增3;每股收益0.015元的天兴仪表10送3增1;每股收益0.16元的大庆联谊在推出10送2增8派0.5的优厚方案后,在市场的一片非议中又“出尔反尔”改为10送2派0.5——看一下这些公司的股价无一不是其势如虹,再不懂市场的人也知道上市公司在用分配方案配合庄家出货,可是,对这样明目张胆的内幕交易市场似乎已习以为常,再说,不这样做又如何赚钱?

2001年,增发如潮再圈大钱

往者已矣,未来又将若何?配合2000年报而来最为壮观的是增发如潮。截至4月30日,两市已有62家公司提出增发预案(而在此之前1998年增发7家,1999年6家,2000年22家,三年合计才35家),累计资金需求640余亿元,平均每家高达10亿元以上。如本钢板材拟增发3亿股,资金需求21.57亿元;申能股份拟增发1.8亿股,资金需求30亿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中石化拟增发30亿股,资金需求100亿元;等等。

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弃配股而奔增发,因为增发既没有30%的配股比例限制,价格又与市价接近,圈到的钱远比配股要多得多。举一个例子,去年3月刚刚配股的友谊股份,募资1.1亿元,扣除国家股东以现金配售6600多万元,实际筹资仅4000多万,而今年拟增发5000万股,一开口就是5亿元。2000年沪深股市有172家公司配股,筹资550亿元,平均每家3.2亿元;而实施增发的22家公司,筹资192.6亿元,平均每家8.755亿元,一次增发拿到的钱是一次配股的近3倍。

不仅如此,增发钱拿得多门槛却低。按照颁发不久的再融资新办法,配股公司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增发却可以低于6%,只要公司及主承销商充分说明增发后具有良好前景,即可申请。这就促使一些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微利企业,纷纷选择增发,增发迅速成为次等企业圈钱的主战场。再加上原来增发仅限于重大重组企业、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企业、兼有A、B、H的企业,以及股本结构不达标的企业共四种情形,新办法出来后,增发大门向所有公司(只要有盈利)敞开,有强烈圈钱冲动的中国上市公司这个时候不“张开大口”圈钱,又更待何时?

除增发外,两市还有77家公司提出配股预案,平均配股价10.34-14.24元,以平均12元、每家配股5000万股、筹资6亿元计,又是460亿元,仅上述139家增发和配股公司开出的价码就已超过1100亿元。股民朋友们,好好清点一下资金卡前赴后继地往外掏钱吧。


下年度分配将玩什么游戏

也许是为了对上市公司利用分配方案操纵股价的行为有所抑制,证监会规定,从今年起,在公布本年度年报同时,还必须对下年度分配方案有所交代,包括分配次数,本年度以及上年度利润用于股利分配比例,分配主要采用现金还是送股等等,这一做法被称之为股利分配的透明度提高。但是,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所谓透明度,玩的又是什么样的游戏。

华晨集团预计2001年分配一次,当年利润用于分配比例为10-60%,2000年度未分利润用于分配比例为10-50%,分配采用现金或送股或二者相结合形式,现金占股利分配比例为0-100%。净利润扣除两个10%的法定公积、公益金,在剩下80%中拿出10-60%中间的伸缩余地有多大?或现金或送股或二者结合,分配比例0-100%,这样的“透明度”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回头再发现,3月中旬华晨年报披露时公告分配预案10派1,到4月中旬临开股东会前又改为10送2.3派0.2,于是股价随着方案的改动而扬升,已经公告的当年方案说改就改,更不用说以后?何况每家上市公司在预告下年度方案时都要加上一句:董事会有权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是的,中国人是越来越有钱了,上市公司每年拿走一二千亿后,还有五六千亿资金囤积一级市场等着排队摇号送钱,但是,送更多的钱图的是更高的产出和更丰厚的回报,图的是中国实质经济的迅速强大。中国股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股市“空转”和“泡沫”现象也实在不能等闲视之了。(文/贺宛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