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很多人在大肆抨击国有股高价减持,却没有对那些用违规资金大肆制造股市泡沫的庄家、机构表示出愤怒。谁都懂得,泡沫破灭是迟早的事,到时受到重创的不仅是广大投资者,而且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受到阻碍。
不可否认的是,本次股市暴跌,与央行查处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有直接关系。央行表示,要从5方面阻止违规资金进入股市。从查处的4家银行可看出,股市中的违规资金是相当可观的。
违规资金大都是通过向银行融资而进入股市的,这些资金不仅在二级市场“呼风唤雨”,而且参与一级市场新股认购,造成新股始终处于紧俏状态,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一旦“风声”紧张,这些资金不惜任何代价,猖狂出逃,由此造成股市大幅下挫。如果这些机构手持股票尚未变现,那损失就可想而知。这种损失不仅是这些机构,更要命的是,银行的信贷资金收不回来,银行的信贷系统遭到巨大压力,信贷风险凸现。因此,央行查处违规资金,是为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挤掉泡沫还股市真实面目,对股市今后发展是一件好事。央行和证监会等管理层之所以此时严厉整顿入市违规资金和不规范运作,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有秩序的证券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不仅要发挥它的筹资功能,更要发挥它的优化功能,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只有这样才能良性循环。证券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上市公司业绩优良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市场规范化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股市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走势。
也许,“黑色星期一”正是中国股市走向理性的光明起点。
并非偶然
近来的下跌实质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指数继续上涨将带来的危害已经远超过它所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中国股市由于其肩负的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重任而决定了其必然更大程度上受政府控制。但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在从股市中筹集到资金后,很大一部分又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重回资本市场,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股市的风险,助长了泡沫的产生,同时从基础上降低了上市公司质量。
这个问题如不解决,任其发展必然会对国内资本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形成灾难性打击;同时国内市场历史形成的强烈投机气氛也严重扭曲了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对促进上市公司发展和维持市场信心都形成严重威胁,阻碍资本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因此规范市场资金、培养投资理念是政府监管部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2001年是股市监管年,各项监管措施的出台以及超常规培养机构投资者的提出都体现了这一目标。
在这种大环境下考虑本周市场的走势能够更深刻的对其进行理解,并有助于进一步预测市场今后的走势。
上市公司中普遍的委托理财现象说明市场在政府呵护下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无风险受益的来源。对其的管理可以采取行政命令和市场调节等多种手段。显然市场手段的效果和影响都要强于之前的行政命令。从这个角度来说,股市已经没有继续上涨的政策支持。从最近证监会对一些上市公司的查处和对违规资金的处罚都可看出些苗头。
开放式基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所取得的成功和国内封闭式基金运作效果的不理想使国内管理者对其寄予厚望,这也是超常规培养机构投资者的主要方向。因此试点成功与否关系重大。但要开放式基金一出台就在2200点建立投资组合,其结果要么市场泡沫进一步加剧以至于威胁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要么开放式基金试点失败培养机构投资者的目标落空。从这一点上分析,政策面也不支持大盘的进一步上攻。
再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和巨大增长潜力在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的氛围下已经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短期的调整虽然对投资者信心有所打击,但基本面的支撑足以使投资者对调整后的投资机会树立起信心。这种支撑作用是管理层敢于推动大盘调整的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这次的大跌有其必然性,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通过控制各项措施的出台时间顺序来使管理层的一些目标得到实现。年初的增发热实际已经初露端倪。而采取发行新股的手段来调节市场,其影响和手法自然要比发表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更加高明,但也更加残酷。这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管理进程已经开始,尽管行政手段还会有较大影响,但总的来说新的环境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向好,有利于我们通过市场分析把握其发展方向。
瘦身运动
我国的政府关爱股市,那是人所共知的。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任何投入都是为了产出。政府关爱股市有多重目的,有人说是维护社会安定,有人说是为老百姓开放一块资产保值增值的乐土,还有财富再分配、国企改革、税收等等。可以说股市之产生不仅对社会经济,甚至对社会政治层面都在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这样的结果:上市公司往口袋里装钱、投资者从口袋里掏钱似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看看现在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有几家给投资者的回报超出了从市场上圈去的?这说明证券市场自始以来都是处于失衡状态的,既然要照顾一方的利益,另一方利益受损就在所难免。要维持这种利益转移,政府就必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维持这种失衡!个中原因就在于,庞大的国有股把政府利益与这种失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国有股是否真的为国家或政府带来了利益,但目前状况下政府对这一块是不可能撒手不管的,因为每一个上市公司都可以是本地方的一颗摇钱树,可以不要任何成本地获取大量资金。这对于国有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对地方经济同样也是重要的。
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股市市盈率高高在上的同时,却还有大量资金入市;为什么对10:3的配股资格限制弃之不用而干脆来个增发新股;为什么一谈到市场存在的问题就有人怕市场受不了打击;为什么激励投资信心的市场前景是4000点,10000点之类的市场聚钱规模,而不是投资收益的递增幅度?这是无意的疏忽还是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股东价值、二级市场股东利益的存在?市场规模对投资者的概念是掏钱规模,而投资收益才能真正告诉投资者收益规模,这只是用词不当或无意的概念混淆吗?
前十年积累下来的高市盈率似乎像一座高高筑起的债台,谁也不知是哪一天会轰然坠地,证券市场就像一个抱在手上吃了十几年奶的虚胖儿,一朝要其下地自己走,恐怕至少要先爬几年了,至少得先把胖子拖成瘦子才能站起来了。当然,政府对股市肯定不会完全撒手,股市筹资功能还是在的,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在中国的股市中,市盈率一直是个奇迹。市盈率就是股票的价钱,而中国的这个股票价钱要比西方那些经营得法的上市公司贵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没得选择!市场只有一个市场,就这一个市场,还充斥着数量众多的破烂货,就是这些破烂货还居然有了奇货可居般的价格。值得注意的是,高市盈率的危害实在太多了,高市盈率阻碍了国际投资者的进入,如果认为中国市场一开放,外界投资就会蜂拥而来,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没有人会买原本就不值钱的东西。高市盈率在中国证券市场引发的是一场梦想竞赛,你高,我要比你还高,没有人关心是否真的值这么多的钱,也没有人会关心投资者是否愿意买,反正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这场游戏的麻烦出在下面的情况之中,我们需要国外投资的进入,只好降低市盈率的门槛;游戏规则出现了变化,高市盈率成为了经营者的一种利润负担;投资者的第二种选择甚至是第三种选择出现了……,也许还有更多,但也许这已经足够了。很多人会同意,这一切情况,都可能在未来3、5年内出现。
由此来看,国有股减持是大势所趋,股市泡沫的消退也是大势所趋,中国证券市场走向“三公”也是可以期待的,只是目前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恐怕也难免一场“瘦身运动”。
盛宴之后
中国股市,盛筵之后必然是大调整,即国内的股市综合指数开始明显的、持续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掉头向下,而且在此期间,这种指数掉头的势头,不会因为一些小的反弹而受到阻挡。而这种有些令人感到沮丧的情况不但一定会发生,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政策转折期当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意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北京申奥成功,这是双喜临门的态势。要知道,这可是中国上上下下,穷尽十几年的努力才争取到的机会,能不好好珍惜吗?现在,WTO的市场规则是要求开放,要求竞争,要求政策、游戏规则的透明度增强;北京申奥成功,除了市场扩大和投资机会增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经济重点城市上又多了一个城市棗北京。这一切都意味着国家经济将会出现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体现在实际经济环境中,就是经济政策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不会一步到位,会呈现出一个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要指望过去股市的万灵药政策继续发挥起死回生的作用,恐怕对决策者来说,难度就太大了。更惶论在这个政策更新过程并形成清晰体系之前,各种政策本身的矛盾,以及作用于股市之上所形成的不利影响。一句话,转折期导致政策已经难以顾及股市了。
最近,全国人大的报告被披露,揭露出的证券市场内幕是相当惊人的。一个上市公司违规运作,而且几年前就被发现,但监管部门居然不为所动。一个上市公司被明文处罚了,但由于“拖延时间没有及时查处,虽然形式上没收和罚款8.89亿元,但现在却无法找到事主执行”。这种令人吃惊的事情,在暴露中国证券市场之种种问题外,更多的是应该被理解成一种明确的警告:如果证券市场是中国未来可以依靠来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市场,那么这个市场也就到了即将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刻。这种转变,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将首先从监管机构自身发生。
想来从5.19算起,中国的股市已经有了不短时间的辉煌了,与很多国家证券市场的惨状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足够引以为傲了。世界上不存在永远辉煌、长盛不衰的证券市场,市场总有起落,要紧的是,对市场能有个清醒的认识。现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市场的监管者,恐怕都到了该喘口气的时候了,在这样的时候,股指的向下,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文章刊于8月6日出版的《理财周刊》 作者 张学庆 袁世伟 刘 镇 陈 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