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专稿 - 证星视点 - 正文

行情可能在绝望中产生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戴庆民 2002-01-21 10:37:3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大盘自去年7月以来,已是“飞流直下800点”,投资者原本期望在2002年有所挽回,哪知遭遇的却是“雪上加霜”。14日,股市击穿1500点大关,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行为,投资者普遍显示出怀疑、彷徨、恐惧、愤怒的悲观情绪。今天出版的《理财周刊》列出了十年股市六次大跌的情况。
曾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政策底——1514点,在本月14日这个“黑色星期一”被轻易击穿,当日沪指跌破1500点大关,收于1485点。此后,股指一路“长阴”,直到周三戴相龙表示“央行采取措施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股市才“由雨转晴”,却也未能在1500点上站稳,截至周四发稿,沪指以1419点报收。

大盘自去年7月以来,已是“飞流直下800点”,投资者原本期望在2002年有所挽回,哪知遭遇的却是“雪上加霜”。14日,股市击穿1500点大关,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行为,投资者普遍显示出怀疑、彷徨、恐惧、愤怒的悲观情绪。

如果说,去年7月以来的暴跌主要是为挤“泡沫”,那么现在泡沫挤得差不多了,股市为何还是跌跌不休?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市场研究人士。

申银万国研究所一些资深研究员认为,股市最近的下挫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国有股减持问题。最近有关国有股减持的讨论较多,管理层明确表示减持进程要加快,这对大盘的冲击不小。因为,从以往减持的几个回合来看,不管减持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对市场冲击总还是存在的,总还是个利空。因此,在当前减持问题悬而未决之际,投资者对减持更谨慎,或者说不安。第二,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当前,市场本身很弱,加上上市公司年报预亏,预警声不断,投资者生怕一不小心再踏上“地雷”,因而表现出的投资欲非常之淡。第三,资金面偏紧。最近,庄股跳水行情不断演绎,跳水品种不断出现。就连波导股份、联通国脉第一批基本面并未有什么问题的股票,目前并未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情况,却也出现了跳水,这主要还是由于资金链紧张所造成的。

上海世基注册分析师徐敏毅则认为,当前沪深大盘的运行,更多地反映出市场面临的环境所发生的变革。引发此次市场大幅震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股市功能定位与结构性的调整。从功能定位看,中国股市从原来比较单一地为国企融资脱困的功能定位逐步转向对各种类型企业开放;从资本配置功能看,股市在完善财会制度及直接退市政策的驱动下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优币驱逐劣币”这种良性循环将在中国股市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由此来看,1500点关口的破位可以理解为市场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的技术提示。但从当前看,主要还是国有股减持、新股全流通发行、统一指数的设立等一系列政策尚未明确,困扰着投资者的决策,因此盘势只能继续陷入调整的基本格局中,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弱势状态。

看来,政策不见底,股市就没底,但股市中还有一句老话“行情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狂热中结束”。



十年股市 六次大跌


第一次

大跌 股市自诞生以来,股票处在奇货可居状态,股价几乎只涨不跌,这种状况在1992年5月26日来了个180度转弯,沪指摸高1429.01点后,一路下跌,11月17日仅有386.85点。个中原由是第一次认购证引发供求关系产生变化,股市迅速“扩容”,30多家公司上市,沪深两市股票一下从14只增加到53只。

上涨 1992年下半年以来,上海交易所花大力气解决交易设施不足、营业部太少的“跑道”问题,向全国各地拓展营业部,吸引大量新投资者和外地资金入市,再次造成股票的供不应求。自当年11月下旬以来,股市开始几波上升行情。


第二次

大跌 1993年2月16日,沪指从1558.95点新高下探至1994年7月29日325.89点。期间,流通盘6个亿的马钢股份、7.2亿的上海石化等一批当时所谓的“航空母舰”纷纷发行上市,同时,异地股也大量上市,股市急速扩容,再次造成股市短期供求关系失衡。

上涨 1994年7月30日,针对证券市场供求失衡的新情况,证监会就稳定和发展股市推出一系列新措施:(1)暂停新股发行上市,(2)严格控制配股规模,(3)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这三大利好措施出台后,沪深股市强劲反弹。


第三次

大跌 1994年9月中旬,新股又开始发行,“三大政策”不攻自破,股指迅速回落,从9月13日的最高点1052.94点,连续跌至1996.1.19的512.86点。

上涨 股市经过1年多的调整,1996年初,出现了以四川长虹、深发展为龙头的绩优股行情,并延伸至1996年12月11日,沪指最高达1258.69点。


第四次

大跌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同时宣布1996年100亿新股发行额度,并实行涨停板制。五天内,股指瀑布式下跌至860点一带。

上涨 1997年2月初,股市经过2个月的调整,邓小平逝世的突发性事件引发了以绩优股、科技股为主导的行情,1997年5月12日,沪指飙升至1510.18点。


第五次

大跌 1997年5月12日之后,股市出现了调整,沪市从1500点到1025点,跌幅为32%。这一阶段跌势,直接导火索是调控股市的各项政策措施,如1996年发行额度扩大到150亿,1997年为300亿;印花税由3‰上调至5‰;严禁银行资金入市及上市公司、国企不得炒作股票等等。这次下跌后10-12年月,股市平衡整理。之后,1998年6-8月,受亚洲金融危顶和百年未遇的洪水的影响,以及1999年5月8日的“我驻南大使馆被炸”事件,股市连续下挫,沪指最低探至1043点。

上涨 持续低迷的股市在科技股的带动下开始反转,“5.19”行情开始启动。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坚定信心,规范发展》文章又为该行情推波助澜,文章指出近期股市的企稳回升是正常的恢复性上升,是股市发展的发好开端。


第六次

大跌 1999年7月1日,我国第一部《证券法》出台。由于前期大盘短期升幅过快过猛,个股暴利加上投资者心态波动极大,沪深大盘在《证券法》出台将严惩违规资金的心理面压力下,从6月30日沪指冲高1756点的历史性高位之后,大幅下跌。

上涨 沪深股市在1999年下半年进入震荡为主的调整格局,直到2000年初,中国证券业计算机系统平安进入2000年、梁定邦说“股市发展潜力无限”、允许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做质押向银行贷款等,才重新积聚上攻动能,并迎来了辉煌的2000年-2001年上半年的多头行情。

总而言之,历次的涨跌虽有着诸方面的因素,但最终还是股市供求关系失衡及周期性涨跌规律在起作用。第一次大跌行情之后,都会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引发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
(刊于2002年1月21日出版的《理财周刊》 作者:郭娴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