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3月9日消息:和往常一样,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东村村民李生萍穿着整洁的工作服,早晨八点半准时走进了她的生产“车间”15号温棚 ,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大通西京蔬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员工,她不断进行着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角色转化。
据新华网报道,棚外春寒料峭,棚内却温暖如春。一股股暖流流入绿油油的菜地,也流进了李生萍渴望致富的心田。她指着棚内长势很旺的茄子、菜瓜、甜瓜和塔菜,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和西京蔬菜公司签定了合同,公司每年支付农户大棚租金800元,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种什么、怎么种和市场销售等问题。每户抽一个劳力作为公司的员工,负责种植和护养,每月发300元的工资。这样,每户每年收入不低于4400元,如果超产了,公司还对超产部分给农户提成。”据了解,像李生萍这样的工人式农民,在这个村有200多人,他们在新型的劳动关系下正逐步走向富裕。
黄东村位于大通县中部川水地区,平均海拔约2450米。当地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蔬菜和养殖业。但在过去,由于种植农作物品种单一,加上种植技术落后以及缺乏资金,农民在这片土地上收益甚微,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去年,大通县扶贫办为了使当地农民尽快脱贫,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多方协调,为黄东村农民争取到国家财政扶贫款276.3万元和扶贫信贷资金55.2万,指导农民投资高效特色蔬菜种植,帮助农民修建了200栋集温棚、猪舍、人厕、沼气池“四位一体”的日光节能温棚,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立了高效蔬菜种植基地。西京蔬菜公司和这个村的240户农户签定了种植合同,并对农户实行公司化管理。
据西京蔬菜公司李作军经理介绍:“我们对员工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员工每天必须准时上班,严格听从公司指挥,否则将按有关制度予以处罚,从而将农民由松散变为集中管理。这是不同于传统的‘公司加农户’之处。”
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由于不懂技术、不掌握市场,累死累活却没什么收入。自从加入企业后,公司将技术和市场销售全包了,农民只要出力就行,并且旱涝保收了。
李生萍指着棚内的蔬菜兴冲冲地说:“去年公司从甘肃、陕西等地引进了种植蔬菜的先进技术,其中对茄子进行嫁接换根,扩大了根群,提高了抗逆性和防病效果,加上合理施肥,科学调节温湿度,今年茄子亩产量可达1万公斤。”
据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种植高效、优质蔬菜,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全村农业产值增加240万元。这种工厂式作业不仅解决了村里200多名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四位一体”的高效蔬菜种植模式也为发展新型、环保、科学的种植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