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15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日前表示:今后,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太多地直接管理国企了,但还要管理国有资产。现有的这些国有资产也要尽可能地管理好,使其用到应该用的地方,使其保值增值。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对以下的种种关系,尽快有一个明确的和正确的认识。
据《 》报道,樊纲认为:首先,资产有多种存在形式。国有资产不仅仅是“国有企业资产”这一种形式,而是至少可以有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企业的资产或者是企业的股份;二是政府持有的现金;三是公共设施,也就是公共财富。政府花钱搞的公共基础设施,它是不直接赢利的,但为全社会的赢利服务,它也是一种国有资产。我们不能一说到国有资产,就只想着企业的资产,而是要想到它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从企业资产形式转变为政府现金或公共设施的形式,仍是国有资产。需要强调的是,国有资产在不同形式上的变化,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卖了国有资产,收回现金,这叫等价交换,国有资产仍然存在。不搞国有企业,把国有资产收回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这也不叫国有资产流失,而是叫国有资产转变形态。所谓国有企业“有进有退”,应该包含国有资产的有进有退——相当大一部分的国有资产从企业资产形式上退出来,转移(“进”)到其他形式当中去。从长远来说,政府应该干的事情也不是搞企业,而主要应是建一些公共设施,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而为较贫穷的人服务的东西是要低收费、甚至是要免费的,可能就是要赔钱的,这种政府的支出,目的是履行政府促进社会平等的公共职能。这更不是投资行为,不是企业资产的形式。国有资产或公共资产更多地应该以非企业资产的形式存在。做到了这一点,才真正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干企业的事情,由私人去做,以盈利为目的,政府是公共机构,就要干政府该干的特殊的事情,即提供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的收入主要不是从经营国有企业当中来,不是从企业上缴利润而来,而是从税收(包括所得税)中来,然后去搞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如果国有资产还有一部分是以企业形式存在的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会是这样),国家管理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主要形式就应该是资产管理公司或控股公司,而且不仅不再搞100%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甚至主要的形式也不是搞国有控股公司,而是搞“国家参股”。大家知道,国有资产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所有者对资本的关怀,那我们怎么克服这个弱点?一个好办法就是借助别人,也就是借助其他私人股东对资本的关怀和对利润的关怀,特别是那些控股的大股东对资本赢利的追求和防止资本亏损的谨慎,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然后政府去监督你是否照章纳税,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监督你是否如实地报了利润。在国外很多资本,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一些私人资本,都是这么运作的。很多资本不是通过控股,而是到处寻找利益增长点,哪儿的利润高,我就往哪儿投一点,哪儿的利润低,我就撤出来,不断地调整资本的布局,而不去直接经营企业,只是经营资本。我想要持有一个企业较多的股份,不是为了控制和经营,而是我相信这个企业可以为我带来较多的利润回报,所以我最多持有49%的股,而不要50%。总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来的目标模式就是逐步转变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
资本的各种形式当中有一个特殊的问题,就是社保基金问题。我们一部分国有资产其实是过去我们职工积累的社保基金,但过去没有放在职工社保的帐上,而是放在了企业的国有资产的帐上。过去我们搞国有企业的社保体制,搞现收现付,现在一部分资本卖出去之后,形态转化,这也不是国有资产流失,而是欠帐还帐的问题。这甚至不是国有资产转变形式,而是卖一部分国有资产去还欠工人的帐。(当然,社保基金形成后如何管理,是否也会去持有一部分企业股份,那是另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