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29日消息: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中国就业形势仍总体保持稳定。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的《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说,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列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白皮书说,到2001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7627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从业人员为7302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7.03%;城镇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8%,乡村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7.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白皮书指出,中国通过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引导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鼓励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决定用人的数量和质量,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
白皮书说,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年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目前全国城镇80%以上的新就业人员达到高中水平以上或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白皮书说,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网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途径,形成了两方面的基本政策: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
白皮书说,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就业总量明显增加。1978年以来,城乡从业人员共增加了32873万人,其中城镇增加了14426万人。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大。
白皮书说,中国积极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国采取了包括在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等就业服务措施,完善和落实了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并由政府组织开展了“再就业援助行动”。1998年至2001年,中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50多万人,其中168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白皮书指出,妇女就业在中国得到特别关注。中国宪法等法律对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均有专门规定。国家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并保障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受到特殊保护。
白皮书说,中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和鼓励自谋职业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1996年至2000年的五年间,社会各方面利用政府拨款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培训残疾人110多万人,安置就业110多万人,残疾人就业率由70%提高到80.7%。
白皮书说,针对城市贫困无业人员、大龄下岗职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困难,政府建立就业服务制度,通过出资扶植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服务等项目,安置特困人员就业,以及组织开展免费就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