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市场在经历了13个交易日的波动后,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开始破位下行,上证指数今日一度击破1700点整数关口,收盘报1701.82点,这是6.24以来上证指数的最低收盘点位。至于市场的弱势早在几个交易日前已经相当明晰了。
那么,市场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如何呢?
据笔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类,一类已经洞彻市场机制,彻底淡出证券市场,另一类则认为,政府既然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仍然会出台利好将行情推上新的高度。前一类除了说明市场的资金供给不足以外,对短期的走势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后一类的观点则在市场上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如此,政策究竟能支撑市场多远呢?笔者不怀疑还会有政策推动市场,但现在的问题是在政策推动和市场上涨之间究竟能不能划等号。
首先,此次6.24行情的导火索就是停止在证券市场上减持国有股,而这个利好已经是可以想象的最主要的利好。至于这个利好的影响力也非常明显——就是一个涨停板,再加上其背后13个交易日的横盘,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利好,市场必跌无疑。那么,还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利好?至少在我们能够想象的范围内,笔者不认为能哟笔者更大的利好。而如果没有,行情又能走多远呢?
第二,从市场资金博弈规律分析,即使有集团性的大资金看好市场,但由于得不到市场的认同也很难起到作用。近期超级大盘股的行情有目共睹,在上海石化、中国石化、宝钢股份、招商银行的巨大升势(30%左右)后,市场指数仍然难以取得进展,今日更下到1707点(6.24收盘价)以下。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了市场真正的心态和价值取向。而双方博弈的结果也会使得操作国企大盘的资金进退维谷,甚至铩羽而归。这对市场自然难以起到持续性的支持作用。
第三,退一步分析,即使在利好政策刺激下行情能够再上一步,但这种行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毕竟,市场的空方压力来源于市场规律本身。而政策性的利好是有限的,打完一张就少一张,就市场规律而言,不仅没有牌打会影响市场,即使是市场对"牌越来越少"的预期也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更何况,这些利好政策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负作用。比如,停止国有股减持就是为维持一股独大的旧格局或多或少的带来了方便,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巨大的价差仍难以弥补,同股同权、同股同价难以实现,资源无法有效配置,这会对市场的长远发展形成巨大的制约,并使得持续稳定难以实现。
说到根本,市场稳定,行情向好自然是众所乐见,但这必须以符合市场规律为前提条件,如果违反市场规律,拔苗助长,那代价就可能较为巨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1987年的全球市场大震荡中,日本大藏省曾经利用其巨大的影响力确保日经225指数的巨大泡沫没有随之崩裂,但在1990年,市场规律惩罚了日本,其股市、房市同时崩溃,整整十年,日本经济陷于泡沫经济的阴影之中,至今难以恢复活力。这个教训显然值得每个市场参与者深思,而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稳定发展仍然需要从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市场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这些基本的原则做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