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报预亏预减警报频频拉响,今日又有三家公司公告预亏,而9日、10日公告预亏预减的公司达13家。据统计,截至7月8日,276家在首季季报或公告中对半年度业绩发布了预告的A股公司中,已有123家公司预亏,81家公司预警,预警预亏占公司总数的17.6%。
针对这种情况,有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中报预亏预减的警报虽然数量不少,仍属正常范围","今年中报对下半年资本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不乐观亦不悲观。"。笔者认为,这些分析的盲目和其对市场根本价值的模式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下滑恰恰说明市场的泡沫并没有消除,反而还在不断增加,这必然对市场的稳定运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这些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绝对数量增加了,自然预亏预减的上市公司绝对数目也会有所增加,去年中报亏损的公司共152家,与此相比,今年预亏公司数量尚属正常。"姑且不论这种上市公司数增加,亏损公司数就应该增加推论的荒谬(他们似乎忘了现在已经实行了核准制,新上市公司的业绩应该增加才对。)。即使根据统计数据:2001年中报、年报和2002年第一季度季报的亏损家数分别为102家、150家和227家,占总体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8.88%、12.77%和19.32%,上市公司的亏损比例本身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这种增加的速度达到50%,任何人都不能无视这种上市公司业绩惊人的恶化。而这种递增速度同样也说明导致上市公司的亏损大幅增加的原因并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
今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继续呈现较快增长势头,1-5月份全国累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6%。上市公司业绩的再次下滑是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就仍然继续了1998年以来的"宏观向好,微观向差"的怪圈。一方面,199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扩张性财政支出"来支撑,经济体系自身的价值创造力并没有增加(类似彩电等行业就是最好的明证);另一方面,即使微观层面有积极因素,那也是更多的存在于大型外商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这两者与主要是"国企大合唱"的证券市场都扯不上太大的关系。而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于内部问题重重、治理效率极其低下的国有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自然也就不值得奇怪。
笔者相信,只要上市公司的内在治理结构没有质的改观,中小股东的利益仍然得不到保护,这种情况就很可能持续下去,其对市场的消极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
某种意义上说,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固然可怕,但市场中的某种无知可能更为可怕。任何市场的稳定发展都必须以价值增加为代价,近期美国市场的持续下滑固然受到Enron、Worldcom等公司财务丑闻的影响,但其上市公司业绩却是导致下跌的主要力量,即使是布什在华尔街的演说也难以挽回这种颓势。在逐渐走向理性的中国证券市场,这种价值规律必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点在近期的市场走势中已经可以寻到蛛丝马迹,相信这种规律仍然将主导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市场的方方面面发生影响。(禾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