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专稿 - 证星视点 - 正文

"周期性"炒作模式能够持续多久?

证券之星 作者:全华 2002-07-17 21:09: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一段时间,随着市场陷入大涨不易,大跌也难的两难格局,这样一种炒作模式开始被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接受。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所谓的周期性炒作,不过是那些急于获利的机构资金的一种无奈选择,当这种并不难掌握的技巧迅速蔓延之时,也就是其走向终结之时。
近一段时间,随着市场陷入大涨不易,大跌也难的两难格局,这样一种炒作模式开始被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接受。在这种模式中:机构仅持有少量筹码(5%左右),在股价上涨20-30%后迅速出货,这样机构可以有效的保持手中资金的流动性。符合这类炒作模式的大多是那些绝对股价较低(5-8元),流通盘较大(2亿以上)的股票。又将这种炒作称之为"周期性炒作",并认为这种炒作居于"控制性炒作"和"价值型炒作"之间,是市场过度阶段主流思路。

从前期资金对中石化、招商银行、深圳本地股,以及近期华北制药等大盘药业股的股价波动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种模式的影子。

那么,这种模式确实有效么?它能否对日渐疲软的大盘起到支撑作用呢?

笔者并不否认在市场过渡期中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种办法有助于机构资金保持流动性,减少变现损耗,也不否认部分投资者藉此获利。但笔者不认为这种模式能够创造多少利润。

首先,我们可以认真研究究竟是什么支撑这些"炒作"?究竟是什么支撑后知后觉的投资者购买先知先觉的投资者的股票呢?笔者认为,答案还是投机。这种所谓的模式并没有充足的基本面作为基础。比如近期华北制药、鲁抗医药走强的原因就是由于今年青霉素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传言华北制药2002年的每股收益可能提高25%,达到0.16元。但即使这收益计算,华北制药的市盈率仍然高达40倍,根本谈不上投资价值。鲁抗医药2001年的每股收益为0.19元,以目前9元的价格计算,其市盈率也在40倍以上。实际上,这种投机仍然是对以往的极度投机的一种延续,只不过这种投机剥去了"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的外衣罢了。从客观背景上看,这种"周期性"能够持续正是依附于市场目前上下两难的格局之上的,一旦这种格局出现减退,这种所谓的"周期性"炒作很快就会销声秘迹。

其次,任何证券市场上的炒作模式都会有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的初始阶段,能够发现这种趋势的投资者少之又少,他们往往是每个周期中的大大赢家;在周期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其中的机会,并介入其中,整个市场的水位进一步增加,这个时候赢的人多,输的人少;到了第三个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应用这种模式,其资金使用的边际收益急速递减,并最终出现负值,由此开始了模式崩溃阶段。尽管,每种模式的缘起、方式均有不同,但周期长短是其中要区别之一。目前这种所谓的"周期性"炒作既没有基本面为支撑、更不会和基本面形成良性互动,在一个整体市场系统性风险仍然巨大的背景下,它的生存周期很可能极为短暂。

实际上,这种所谓"周期性"炒作模式的致命缺陷就在于其是在远离股票实际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炒作,博弈双方只能依赖搏杀来获取利润。这种方法只能在市场技术性的、相对稳定的时间内勉强使用,但它本身并不会改变市场的主流趋势,更难以获得高额利润。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所谓的周期性炒作,不过是那些急于获利的机构资金的一种无奈选择,既不是依赖于高度专业化的投机技巧,也没有精深的研究为后盾。在一个由于价值严重高估而难以下著的市场中,当这种并不难掌握的技巧迅速蔓延之时,也就是其走向终结之时。(尊华)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