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专稿 - 证星视点 - 正文

深圳本地股行情将如何演化?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全华 2002-07-18 21:05:4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自今年年初开始,深圳本地股就出现明显的、集体性的异动。笔者认为,现在的深圳本地股重组与当年的上海本地股重组不可同日而语,短期爆发力强、持续周期短将很可能成为深圳本地股乃至大盘再度反弹的主要特点,在获取利润的同时需要对潜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自今年年初开始,深圳本地股就开始出现明显的、集体性的异动。不仅深宝恒更稽查更表现出色,就是深宝安这样的大盘股也是。甚至连深圳市场的"大笨象"深发展也表现出某种强势。

应该说,此次深圳本地股的走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

5月中旬,深圳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6月中旬,来自"深圳本地上市公司战略重组高峰论坛"上的重组信息再度令市场振奋不已。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企业经营状况分三类进行改革与重组的思路受到了市场的高度重视,尤其对于处于中间位置的第三类上市公司,即对于资产质量一般,盈利水平不太高的上市公司,应主要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其中包括注入同类型的优质资产、借壳上市、国有股配售、回购等,提升资产质量。而中央政府正在制订中的《兼并收购细则》、《外资收购国企股权或资产的规定》等法规也将进一步为外资并购提供法律依据,外资并购内地上市公司的最后障碍将被扫除。

  证券市场由于连续性政策利好的出台也处于一种上下两难的境地,市场环境相对温和。这些似乎都为深圳本地股的再度走强提供了基础。笔者也不否认深圳本地股后市还会有较好的表现,也很可能会对疲弱的市场有暂时的刺激作用。但笔者同时认为,现在的深圳本地股重组与当年的上海本地股重组不可同日而语,在设法获取利润的同时需要对潜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两者重组的市场背景大不相同。在上海本地股高潮迭起的1998-2000年,中国证券市场正处在大牛市之中,整个市场的投机气氛极为浓厚,而上海本地股的重组又恰恰迎合了市场"垃圾+重组"的主流投资理念。所以良华实业这样的股票才能一飞冲天,而迟迟没有明确重组的南洋实业(现名交大南洋)才能持续走高。而经历了2001年下半年大熊市后,市场的投资理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仅极度投机的气氛有较大衰退,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也使得坐庄、操纵的成本大幅提高,在相如以往那样脱离基本绵长庄控盘炒作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因此,尽管深圳本地股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会有一定表现,但其持续周期和力度都要大打折扣。

其次,无论上海本地股重组还是深圳本地股重组,他们走的都是政府主导型重组的思路。这种模式重组的成功与否要看政府本身能够控制的资源。上海的经济规模远远大于深圳,而政府在经济中的控制力也要强与深圳,上海市在90年代初期以市场换技术的开放中掌握了大量的优质合资公司股权,比如上海三菱、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德尔福空调、大小索尼等等。这就为上海重组本地上市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上海本地股重组就会发现,只要是成功一些的重组(如广电电子、广电信息、上海三菱、上海汽车等)他们的背后总是有合资公司股权注入的影子。相比之下,无论从深圳经济中政府的角色,还是深圳市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看,深圳本地股的重组前景都不值得乐观。

实际上,目前深圳市、区属具备实际控制力的39家上市公司总体资产质量相当糟糕,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平均占60-70%,资产负债率为70%以上,多数公司资产质量差,再融资能力不足。这会大大增加其重组成本。

  笔者认为,深圳本地股重组会蹦出一些火花,但持续性的掀起大波澜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是那些成功一些的重组也会由于其股价早已严重透支而昙花一现。

因此,短期爆发力强、持续周期短将很可能成为深圳本地股乃至大盘再度反弹的主要特点。在保证盈利的同时,对风险的防范仍极为重要。(禾北)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