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月21日消息:进入7月份,又到了上市公司披露上半年业绩的时间。虽然在内容和格式上半年度报告与中期报告没有明显的实质性区别,但是,上市公司每年的经营环境都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关注这些新的变化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变化,另一类是宏观经济及行业背景方面的变化。
关于制度性变化,今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年初公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做到资产完整、经营独立,一些上市公司在上半年为此作出了一些努力,把原来掌握在大股东手中的资产收购到上市公司旗下,或者把一些关联度不高的资产剥离出去。比如长安汽车(相关,行情)上半年从大股东手中收购了一系列涉及公司完整性的资产,包括90多家销售企业等,其中一些企业曾经是亏损的。在此之前,一汽轿车(相关,行情)曾经在2000年6月底收购了大股东持有的销售公司资产,结果在下半年出现了经营性亏损。这就要求投资者去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资产不完整、经营不独立到资产完整、经营独立这一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二是从今年开始,上市公司不得将关联交易价格中的显失公允部分确认为利润,而是计入资本公积,这将使得那些依赖不公允关联交易实现利润的公司陷入困境。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那些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如果半年度依然亏损,由于难以通过不公允关联交易实现盈利,被摘牌的可能性极大,投资者用不着等到披露全年业绩就可以作出退市的判断。
宏观经济及行业背景方面有哪些变化呢?不久前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一家报社记者采访时谈到1~5月份工业供给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谈到半导体集成电路同比增长32%,彩电增长35.7%,原煤增长18.4%,等等。
不过,市场是由供需两个方面构成的,不能只看供给结构的变化。如果需求不能同步增长,过快的供给增长不仅不会改善业绩,相反会导致供给过剩,出现通货紧缩。实际上,经济周期就是指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变化。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上市公司业绩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当出现通货紧缩时,业绩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应当说,供给增长幅度超过30%属于异常情况,很容易引发通货紧缩。事实也确实如此。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今年1~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同比下降3.6%。这显然是一个对上市公司半年度业绩不利的背景因素。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6月25日公布的月度经济情况报告,1~5月份,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1750亿元,增长2.8%,这也显示出通货紧缩对业绩的负面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报告提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07.4亿元,同比下降12.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351.4亿元,同比增长8.9%。大家知道,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属于国有控股企业,这一群体利润下降一成以上,亏损额增加近一成,有这样一个背景,不能不让人相信上市公司半年度业绩出现进一步滑坡的可能性极大。
当然,有些行业的利润增长幅度还是非常惊人的,比如煤炭采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5倍。如果剔除这些高增长的行业,上述利润降幅对于一些行业来说恐怕远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