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月25日消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电信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巨大发展,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比运营业更早的进入国外市场。中国的“入世”导致国内通信制造业发展天地更宽,但同时也会丧失价格优势。
据新华网报道,当我国还不是WTO成员国时,我国的通信设备进入其他国家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是我国本身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如对手;另一方面,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技术标准和价格上人为设置障碍。比如,欧盟就专门针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包括通信设备在内)制定了歧视性的“反倾销条款”。加入WTO后,这种状况将得到很大改善,“入世”不到半年,我国政府已经向WTO提出了几起反倾销和抗诉“反倾销”报告,由过去的被动变成现在的主动。
毋庸置疑,我国通信设备未来的发展形势也是极为严峻的。
首先,我国成为WTO成员后,将遵守我国政府的承诺,对外国企业实行透明、公平和无歧视的贸易规则及正常的国民待遇,国内企业过去或多或少受到的政府保护政策会逐步淡化和失去。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国外企业的规模比国内大,品牌比国内企业叫得响,产品质量(包括技术标准)已经被中国用户接受,市场占有率大,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大,国内企业暂处下风。
其次,我国的进口产品关税将快速逐年降低。1999年我国加入《信息技术协议》,同意在2005年之前,取消半导体、计算机、通信器材以及半导体芯片设备的关税,并同意设立一个6年的削减关税时间表。我国将在2005年前逐步取消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实行零税率。实际上,今年我国已经开始执行这一承诺,年内平均关税将由15%降低到12%,电子工业产品的关税今年要降低33%。在通信领域,自2002年1月1日起,一些重要通信类产品如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信交换机等已实行零税率,并对手机、局用程控交换机、光传输设备等产品实行3%左右的低关税。此举意味着政府利用关税保护国内通信制造业的余地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具有产品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外国同行会乘机涌入我国市场,且他们在华的投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直接投资增加,间接投资削弱,合资、合作、重组、增资、撤资、购并等行为都可能出现。对于我国国内通信制造商能够制造的,或者已经供大于求的产品,外资不可能再追加投资;对于中国制造商目前还不能完全自己生产而又被市场看好的,跨国公司将会加大现有投资力度;另有一些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跨国公司,鉴于目前国际经济不景气,将我国视为重要的生产加工和原料采购基地,实施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的策略,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压力。
另外,许多早先进入中国的国际通信设备制造公司长年在我国推行“本地化”战略,并获得成功。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本地化”,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同时产品的价格也几乎“本地化”了,这就使国内制造商原来具备的价格优势渐渐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