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30日消息:虽然目前上海只有少数几家超市公司能够实现盈利,大部分仍处亏损状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各大超市公司圈地开店的兴致,超市大战已经是一触即发。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截至目前,上海便利店数量已超过2100家,预计到2002年底,这个数字会增加到3000家。
便利店扩张没商量
1992年,中国百货业巨子上海华联商厦投巨资于超市行业,在同一天里有6家超市在上海一起开张,从而把“超市热”推向高潮。到1993年统计,上海各种超市总的经营面积已达5万平方米,总店数300多家,月均销售额3亿多元。
到2001年,超市扩张大戏演绎到极致。当年新开张的便利店总数达到700家。上海的联华便利、良友便利、可的便利、梅林正广和等龙头企业突然加速“圈地”,一改过去为均衡商业布局在主要路段、交通要道和新增住宅区开店的习惯,而开始把大量店铺开到成熟社区,街道里弄,就连一向以大卖场形象示人的农工商超市,也在同一天里开出50家便利店,并宣布在一年内要开数百家便利店。上海最先成型的便利公司可的便利在已有300家门店的情况下,开始尝试委托经营方式,把成熟的店铺交给职工买下经营、腾出资金再开新店。甚至有公司称,只要有合适的营业用房,不惜成本也要加紧开店。这样造成上海很多路段不长的一条马路上有几家公司共同开设同类便利店的局面,如上海漕宝路光大会展中心附近100米不到就有4家便利店;浦东乳山路400米长的马路有9家便利店。由于相同业态争夺固定的消费群体,大家都不赚钱了,这种恶性竞争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选址公约”难以解决问题
为了制止这种无序竞争,上海便利店行业协会酝酿了便利店行业首份“选址公约”。根据约定,在一般路段的同侧或相对两侧新设便利店,店与店之间的距离不低于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低于半径50米,坚决做到不隔墙、相邻开店。据说现在联华便利、华联罗森、21世纪便利等多数公司已经签字,但还有几家公司暂时未签。
但是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纸“选址公约”要想马上解决目前便利店公司无序开店的情况以及这些公司与以后新加入公司之间的矛盾,恐怕是比较困难的。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晁纲令说:“毕竟这不是一份法律意义上的规定,而公约在实施过程中又必然要涉及到各大便利公司的利益分配,即使这种暂时可能不均匀的利益分配是短期的,例如部分布局不合理的便利店可能转手等问题,都可能致使约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些许摩擦。”
上海市便利店协会负责人洪关康认为,“选址公约”属行业自律约定,完全依靠各成员的自觉遵守。目前的问题是,门店选址的限定必然涉及到对现有市场资源的重新分配,这样,一些经营便利店较早的老公司和后来的新公司之间肯定存在分歧,譬如当初联华、可的、良友等便利店公司顶住巨大经营风险,拓展出便利店前景,那么“选址公约”重新分配资源时,它们必然希望拥有更大的份额,而便利店“后起之秀”同样希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计成本为哪般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便利店公司之所以疯狂“圈地”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为做大做强本企业;二为在入世后国外公司进入之前,本土企业抢先占据更大的销售网络;三为给后进入该领域者抬高门槛,这当然就包括与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合作时以分布广泛的销售网络为自己的筹码,谈个好价。
有可靠消息称:今年下半年,有世界便利店头号选手之称的美国“7-11”将开进上海市场,这是“7-11”继在中国华南地区开出70家连锁便利店后,北上开拓中国市场的又一战略举措。
据悉,香港牛奶公司和台湾统一集团都在抢夺“7-11”在上海的经营权,有关人士指出,“7-11”进沪绝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增加便利店的数量,而是将在上海掀起一场便利店革命的巨浪,会给上海本地的便利店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