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股减持被政府紧急叫停后,我们又可以捕捉到一些关于国有股减持的声音。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今天在"联合论坛"中国经济系列报告会上发言时指出,"中国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股减持。"他分析认为" 国有股减持是解决国有经济战线过长、范围过宽问题,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实现资本可流动性的重要步骤,也是国有控股企业真正建立起股权多元化、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尽管吕政属于学术界,但作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他的言论很可能也反映出主流学术界甚至管理层正在对国有股减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而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中之重的核心因素,还是作为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的基本起点,国有股问题都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证券发展起到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国有股问题,该如何看待国有股停止在证券市场减持这样一个政策呢?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证券市场一直以来对国有股减持甚为敏感,但这种敏感究竟是针对国有股减持本身还是针对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呢?笔者认为答案无疑是后者。
管理层出台的停止在证券市场上减持国有股的决定的确没有回避国有股的减持问题,但这一政策无疑意味着国有股减持不得不依赖协议减持(至于通过外资减持本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根本不在政府控制范围之内,而国内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质决定了外资购并的对象只占很少的比例)。而协议收购存在的种种弊端很可能它很难达到通过国有股减持规范市场的目标。
首先,协议减持后的股票不在市场上流通。如果不在市场上流通,那这些股票的交易价格必然与流通股价格产生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证券市场最根本的原则"同股同权,同股同利"难以实现。只要这个原则没有实现,市场上就不会存在真正意义的平等,没有平等就会存在套利机会,这种基于制度缺陷之上的套利会使得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难以实现。
其次,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协议减持必然缺乏透明度,也缺乏市场化的寻价机制。只要协议价格不遵从市场化的寻价机制,中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就会很可能受到侵蚀。这种利益的侵蚀必然大大减少流通股权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的减少必然使得股票价格出现长期的下跌趋势。
再次,协议减持无助于解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紊乱的状况。由于减持缺乏市场化的寻价机制,国有股不能正常流通,交易成本巨大,而协议减持的过程很可能出现"黑箱",这样,减持大多会伴随着利益的交换,而这种非市场化的行为使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面临巨大的障碍。缺乏规范的治理结构,我们很难想象中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会受到有效的保护,也很难想象流通股市场能够获得持续的上涨动力。
最后,协议减持是双向选择过程,它的时间进度根本难以控制,这就会使得整个市场的国有股减持问题矿日长久,整个市场的规范化无从谈起。
总之,笔者认为,停止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不见得有利于市场的稳定(至少最近的市场走势已经部分说明了这一点),只要股有股减持的价格问题没有一个公正市场化的寻价机制,国有股的问题就仍然会困扰着证券市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