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月4日消息:就在“气象经济”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关人士指出,现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气象经济”,但中国正在发展专业有偿服务和气象信息产业,并将逐步开放商业气象服务市场。
据中新网报道,去年北京十二月七日的一场“大”雪,让交通阻塞达几个小时之久,那场仅仅零点七毫米的“大”雪着实让人们体会到了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今年夏天的空调销售市场随着气温的升降而潮涨潮落,天气对一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着实让商家不敢小觑。由于一般的天气预报不能满足一些行业的特殊要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专项的气象服务,目前就由专业气象台来做。
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台长丁德平介绍说,目前国内专业气象台收费很低,为某个行业提供一份月预报仅一百五十元人民币,而这种个性化的服务需要利用很多资料和建立一些特殊的观测站,目前的收费是补偿性的,还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甚至连人力成本都不够,现在中国的气象台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
据悉,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从一九八五年开始,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中国气象台开始有了专业有偿服务。气象服务就从最初为农业、建筑、仓储等行业服务,发展到后来的为运输、供电、化工等十几个行业服务,气象服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修池说,现在从事经营活动的人的素质在提高,会使用气象信息了,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天气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气候异常造成的损失和利用好气象信息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同时,气象监测、预报的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最近空调、服装服饰、饮料等受天气影响很大的几十个行业,都有了专业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需求。
西方经济学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认为,气象投入与产出之比为:一比九十八。李修池说,商业企业利用好气象信息服务能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目前中国气象服务自身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大,现在气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
第一,人们利用气象信息发展社会经济,利用气候条件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决策依据;
第二,人们利用天气预报趋利避害,减少异常天气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第三,一些行业利用专业气象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李修池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气象信息需求的增加,气象部门也要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一些行业或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无缝隙、全方位、定时、定点的气象服务,对气象信息的高要求、精细化要求,也促进了气象事业的发展。
据悉,目前一些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气象短信息服务,但与一些大的产业相比规模还很小。李修池说,现在气象部门开展的专业有偿服务还不能算是“气象经济”或“气象产业”,但中国气象部门正在开展专业有偿服务,将来会形成气象信息产业。
但业内有关人士指出,目前我们的气象服务与用户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各行业有很强的个性和专业性,发展气象信息产业还要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气象产品等,与国外相比,在气象人才的培养和市场服务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李修池表示,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并未承诺放开气象服务市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适时、适度、有序地开放商业气象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