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3月5日消息: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长沙卷烟厂、LG飞利浦曙光、远大空调、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长丰猎豹、北汽福田……在这些制造业名牌的支撑下,长沙市2003年的GDP达到9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市财政总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32.5%,增速分别高出国内平均水平的2倍与17%,综合实力从全国的第19位升至第12位。经济观察人士有了一个判断:长沙经济进入快速道。
2003年地处中部、“不东不西”的长沙有如此之大的跨越,着实让人惊羡。长沙市的领导们自身却不以为然:很简单,那就是,突出推进以信息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以制造业为核心,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化。
工业龙头锁定先进制造业
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长沙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大抓项目,长沙市逐步形成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据统计,2003年开工268个工业项目,完成技改投资7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总和。73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产能102亿元,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中70%以上的新增产值、60%的新增利税和70%的新增出口创汇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的。
实现跨越发展夯实工业园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东制西高、南轻北重”(城东制造业、城西高新技术产业、城南轻工业、城北重工业)的整体战略思路,2003年,长沙市狠抓“两区六园”建设,对入园企业重点扶植,单列调度,以园区为单位考核评比,公布进度,形成园区之间的追赶竞争态势,工业园区产值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新区产值增长45.27%,经开区产值增长76.62%,成为促进长沙市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改善环境促发展
中联重科兼并湖南机床厂后,使“湖机”这一2002年还亏损800万元的困难企业,2003年实现了5年来的首次盈利,利税8000万元。
从中联重科并购浦沅集团到青岛啤酒收购长沙啤酒,从伊莱克斯收购中意到湖南经典兼并长沙化机,资本重组高潮迭起,一大批企业因此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国企改制经验得到国资委的充分肯定,国资委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在长召开,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的惟一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谈起这几年长沙工业的发展,市经委主任谢明德深有感触:“工业之所以能有大的突破,关键是对工业的认识变了,发展的环境好了。”
两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工业化、兴工强市的战略目标,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强大合力。
2003年,长沙市大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业已成为拉动长沙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31亿元,同比增长27.8%,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7.7%;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达20.2%,在全市经济中比重达4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9%。
同时,长沙市以城运会为契机,3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12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达480亿元,这种投资不但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0%,还为招商引资、构筑开放型经济搭建了平台。2003年,长沙市先后举办和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外经贸活动,韩国玻壳、中科软件等重大项目顺利落户长沙,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0个,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增长52.4%,境内引资到位230亿元,同比增长78.2%,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20亿美元,增长16.6%,其中出口11亿美元,外派劳务1700人,还有16家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办厂。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并鼓励民间、市外资金多元投资,去年来长沙市先后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5家,为70户企业提供担保业务176笔,获取贷款5.3亿元。
长沙“三年大变样”的背后,绝大部分投资由企业和民间资本提供,政府投资只占到极少部分。即便是2003年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样告别了政府主导型投入,71亿元技改投资中,财政引导资金不足1亿元,98%以上由企业自主投资和民间资本及外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