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追踪 - 新兴产业 - 正文

邮储“航母”资金下海 可运作资金上千亿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郑立平 2004-03-11 15:20: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3月10日据上证报:只存不贷吃利差的国家邮政储蓄资金目前正在陆续进入市场运作。截至今年2月底,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已经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了6个月的交易,累计结算量超过千亿元。

  入市进程逐步加快

  
去年9月起,原本"足不出户"国家邮政储蓄资金首次出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迈出了其市场化运作的第一步。至今年2月,邮政储汇局的结算总量便达到了1096.94亿元,平均月结算量为182元。

  从单月结算量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邮政储蓄资金的入市进程逐步加快,尤其从今年年初起明显提速。在去年9月至12月间,邮政储汇局在债券市场上月结算量一直保持在百亿元左右的规模。今年1月份,邮政储汇局的结算量在市场总体下行的背景下逆市上扬,达到228.39亿元。今年2月份,其结算量又在1月份的基础上,增加了九成,达到434.82亿元。

  而在结算量的构成中,80%至90%为风险最低的国债逆回购,即以向市场其余成员拆借资金的方式,获取资金收益,余下部分则主要买入部分现券。显然,在市场化运作的初期阶段,邮政储蓄资金在银行间债券上十分谨慎,以寻求低风险收益为目标。

  可运作资金上千亿

  进入债券市场的资金,仅是邮政储蓄资金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邮政储蓄资金的运作模式主要依赖于转存至央行,靠央行支付高达4.131%的转存年息,坐享巨额利差收益。然而随着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无风险的经营方式也宣告终结。

  自去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1.89%计息。此举意味着,邮政储蓄资金必须走向市场,寻找新的资金运作模式,否则将面临倒息差的风险。如目前一年期存款为1.98%,如果新增存款再转存至央行,则邮政储汇局将倒帖给储户9个基点的利差。

  截至去年8月底,邮政储蓄的余额超过8400亿元。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由于央行目前仍规定,2003年8月1日以前的邮政储蓄老转存款暂按现行转存款利率计息。因此,8000多亿元的资金不会一下子进入市场运作,估计目前邮政储汇局运作的资金量大约在2000亿元至3000亿元之间。但是,即便如此,其资金的运作压力仍然不小。

  假设这些资金主要为一年期存款,则邮政储汇局一年需要倒贴的利息大约在1.8亿元至2.7亿元之间。并且,以往邮政储汇局内部资金均交由总局统一打理,而总局则付给各基层部门约2.6%至2.7%的保底利率。因此,如果算上资金成本,则既使不盈利也需新增15亿元以上的资金运作收益。

  相当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

  那么,两三千亿元的资金量相当于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由于目前邮政储蓄资金尚不能进行贷款。因此,从短期情况看,这笔资金量几乎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市运作资金相当。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资金全部投资于债券市场,等于在债券市场上又多了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级的机构投资者。而且在今年,邮政储汇局以特别成员身份,加入银行间国债市场承销团。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由于邮政储蓄资金一直养在深闺,缺乏债市投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债券市场应该不是储蓄资金市场化运作的首选。

  以现有的运作渠道看,邮政储蓄资金除了进行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外,还有与中资商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其中,邮政储蓄协议存款的利率水平、存款期限、结息和付息方式等由双方协商确定,显然,与债市投资相比,大额协议存款因为有保底收益,操作灵活,顺理成章地成为吸纳邮政储蓄资金的主流,债券市场的投资仅仅是个补充。

  市场影响几何

  尽管如此,邮政储汇局在债券市场上的地位逐步提升。到今年2月,邮政储汇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排名已升至第14位,在短短6个月内,上升了27个位次,更何况邮政储蓄资金本身仍在不断长大。目前邮政系统拥有3200亿营业网点,每年吸收的储蓄存款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相当于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吸储量。如果按照目前商业银行的债市投资比例,其每年新增债市投资资金大约有400亿元。因此,邮政储汇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表现还仅仅是个开始。

  但是,站在整个市场视野上分析,由于目前低风险的投资品种少,邮政储蓄资金在债券市场上的运作模式主要以逆回购为主,大量的资金并未参与现券品种的二级市场交易,这实际上加剧市场资金宽松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助推货币市场的资金利率水平下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同时,大量邮政储蓄转移为商业银行存款后,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压力,相应增加贷款比重,以寻求增值。而这一结果,显然与央行今年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又相冲突,因此如何为邮政储蓄资金拓宽安全的投资渠道,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应该引起重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