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金融证券 - 中国经济 - 正文

通胀预期催生基金发行热

证券之星 作者:周杨 2004-03-17 16:47:3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通胀预期催生基金发行热。
证券之星3月17日消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刚刚经历过2003年的寒冬,基金仿佛一步跨入了炎热的盛夏,而且温度如此之高,其变化快得让人目眩神迷。


3月9日,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首发结束,募集资金规模达131亿元,成为国内首只发行规模过百亿元的单只基金。3月10日,中信基金旗下的第一只基金产品——中信经典配置基金的首发募集资金规模也一举超过110亿,今年初
开始的基金发行热潮被这两只基金推向了新的高峰。


热钱滚滚进基金


记者根据事先获得的消息,提前于3月8日采访了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田仁灿和市场总监阎小庆。


据田仁灿介绍,从第一天开始就发觉基金市场起来了,“每天的数据,都会出乎预料”。


虽然阎小庆一再否认海富通在销售之初对销售规模有预期值,但他无意之中透露出当初因发行实在太好,以至于当基金发到30亿时,“就同投资团队去谈运作是否会有困难”的问题。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员胡立峰认为,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中信经典配置基金的成功发行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早在1月份,便有研究机构认定今年是基金的大年,将有1000亿至2000亿的市场等待瓜分。历来每年的3月份是基金发行的黄金季节,但今年这个时间提前到了2月份。


2月份以来,巨田基础行业、海富通收益增长、南方现金增利、中信经典配置、长信利息收益、银华保本、银河银泰理财分红、易方达50指数和嘉实服务增值行业等9只基金同时发行,这种高密度的发行节奏在国内是史无前例。


基金市场出人预料的火爆,令热钱滚滚流入基金的账户,各家基金公司着实地惊喜了一把。


3月3日,银华保本仅用10天就将60亿的基金份额一售而空,宣布提前结束发行。


3月6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宣布旗下的南方现金增利基金创下的单只基金首发80.49亿元的纪录。


3月9日,海富通收益增长首次发行131亿元的成绩,创下了单只基金首发的历史最高纪录。


3月10日,中信基金旗下的第一只基金产品——中信经典配置基金的发行工作已顺利结束,首发募集总规模也已
超过110亿,创造了新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只基金产品募集发行的新记录。


目前,这场基金发行大战正有愈演愈烈之势。3月8日,申万巴黎盛利精选和华夏现金增利基金开始正式发行,市场上再次出现9只基金同台叫卖的盛况。


基金市场的深刻变化


2003年末时,基金市场还是一片萧条,发行艰难,大面积赎回时有发生。仅仅在三个月之前,海富通的第一只基金产品海富通精选遭遇了巨额赎回,与去年8月底首次成立时36.98亿份基金单位的规模相比,海富通精选基金规模只有18.76亿份基金单位,几乎被赎掉了一半。


仅仅一夜之间,海富通的产品又受到市场的热捧,变化之快可谓冰火两重天。


有专家分析,通货膨胀的预期,是基金行情“冰火两重天”的一个重要诱因。


自2003年中以来,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发觉周围的物价都在上涨,手里的钱“不值钱了”,于是人们急于为手里的现金、存款寻找出路。但是国内的投资渠道陕窄,房地产、期市、股市、邮市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似乎并不适合普通老百姓投资。


而在2003年低迷的股票行情中,基金在与券商、私募基金、信托等理财机构的博弈中表现异常抢眼,成功地导演出一轮基金行情,几乎所有的基金业绩都大涨,令人对基金的理财能力为之侧目。


统计显示,从2003年1月3日至2004年2月13日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开放式基金单位净值平均增长了29.52%,基金的赚钱效应与管理能力得到了较高的认同。


银华基金公司市场总监蒋国云认为,去年开放式基金赚钱和分红的示范效应导致了发行市场的根本性变化。


同时,近年来,基金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树立专家
理财形象,大力鼓吹价值投资的理念,这些理念深受中小投资者的欢迎,加上年底的蓝筹股行情,价值投资理念逐步地被投资者接受,成为投资理论的主流。


此外,开放式基金较其他机构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也令老百姓放心许多,近年来,基金业整体形象健康,有利树立普通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信心。


经过监管层多年来的大力扶植,到2004年初基金业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使得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其声音开始成为市场的主流。


而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9条意见公布后,普通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有了良好预期,也给老百姓投资基金吃了定心丸。


就在基金业前行的过程中,投资者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基金发行中购买者以银行的钱居多,今年参与买基金的基本上是自发而来的个人投资者。


银华保本持有者中95%以上是个人投资者,其中80%
以上是原银行储蓄客户。海富通收益增长持有者中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占90%左右,南方现金增利基金95%以上为个人投资者认购。


在广发证券代销的基金中,绝大部分认购份额在1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不多,1000万以上的基本上没有,个人投资者占了基金认购者中的绝大多数。


“个人投资者比重超过机构投资者的原因,是因为各
家分销商对个人投资者的渗透能力逐步加强。”业内人士分析,“基金的持有人由机构投资者为主转变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是基金行业发生质变的最重要的标志,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基金的销售体制正在革新。”


基金的热销,基金销售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券商和其他中介机构纷纷加入进来。在银行继续担当基金销售主力的同时,券商等其他销售渠道的力量也已不可小觑。


据广发证券经纪业务总部孙真知介绍,在短短二十多天内,广发证券已经代销了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10亿多份,加上同期代销的易方达50基金3亿多份,代销基金总额超过14亿多份,代销总额、市场占有率在同期全国券商中排名第一。


这些积蓄多时的能量在今年配合天时地利人和,终于跨越了临界点,促成了基金的“一夜暴发”,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业的发展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基金热中的冷思考


古人云:身前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基金行情火爆,让基金公司笑逐颜开,然而热闹背后蕴藏的风险是不可不防的:夸张性宣传和不规范促销为开放式基金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潜在的地雷。


为了促使中小投资者购买基金产品,基金公司或代销机构在宣传中往往夸大产品的低风险性,甚至将基金说成是零风险的。


记者亲眼看到一个银行工作人员向一位前来储蓄的老太太推介基金:“买基金好,有收益,没风险!”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风险无处不在,股
市风险并未因基金理财而稍有减小,再精明的投资者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基金业虽然有2003年辉煌,但此前2002年也有大部分基金跌破面值的历史。


基金规模的增大趋势,导致基金管理的难度在水涨船高。


银华基金市场总监蒋国云认为,基金规模过大从长期来说未必是合适的,基金的规模应当与它的投资范围、投资品种相适应,比如B股基金如果发个10亿美金非把市场炒翻了不可。


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基金经理的能力能否有效运作太大规模的基金,其二是可供基金选择投资品种的能否为超大规模基金带来稳定的收益。


基金公司的收益通常不跟其管理基金的业绩直接挂
钩,而是按照管理基金的规模来提取固定管理费的,规模越大意味着基金公司的收益越大。所以,基金公司往往将首发规模大视作成功的标志,然而越大的基金运作越困难,想获取收益难度就越大,基金公司片面追求规模其实是对持有人利益的不负责。


美国著名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认为自己管理能力最多能够管理好200亿美金规模的基金,规模再大则会出现明显的收益下降而风险上升,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他会选择将基金封闭。事实上,美国许多著名的基金都是这样做的。


但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的证券市场规模要小得多,可供基金选择的投资对象也少得多,符合基金推崇的“蓝筹股”标准的股票更少之又少,这决定了中国的基金必然存在着一个玻璃天花板。


这个玻璃天花板到底有多高?多大规模是基金的最佳规模?现在还没有精确答案。


海富通总裁田仁灿坦承大家潜意识中通常有一个60亿的概念,超过60亿这个坎儿就是超大型的基金,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两百亿的基金将不再是大基金。


据阎小庆介绍,海富通的投资部一直在模拟不同规模条件下基金运作时的风险收益率,但基金的最佳规模能否对外透露还未与投资部达成共识。


然而,国内发行的基金除个别的风格不同外,都是投资于同一个股票市场,基金规模的无限膨胀必然会面临市场狭小的问题。


蒋国云向记者坦承,新基金可以选择的股票有限,大规模扩容对原来已经买了股票的基金是好事,新基金会来接盘抬轿,但对新基金的持有人来讲则意味着风险。


基金公司一再强调产品的低风险和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但对投资者来讲一旦购买了基金成为持有人,基金公司能否履行这个承诺往往取决其自觉行为。


开放式基金一向标榜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内控制度,但无论是美国,还是在台湾、香港都发生过共同基金内部人员侵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案件。


田仁灿也认为,基金追求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基金要持久地存续下去,发行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在后头。


事实上,2004年的个人投资者与2003的个人投资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去年的个人投资者在股市低迷时购买基金,是一批冷静、理性和成熟的投资者。今年的个人投资者抢购基金的行为呈现出一种冲动和非理性。他们现在出于冲动可以抢购基金,而一旦基金的业绩达不到他们的预期,不理性的赎回也随时会发生。2003年开放式基金“赎回风暴”可能会重演,而这次唱主角的可能变成个人投资者。



基金热对基金公司是暂时的胜利、长远的挑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