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3月19日据北京娱乐信报:“一个城市到底能否成为金融中心不完全由地方政府讨论决定,而是要看实践。”昨天北京市副市长陆昊与中国美国商会代表座谈时表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过早作行政上的判断意义不大。
不久前,上海确定将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而作为金融决策平台和信息中心的北京,金融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北 京、上海到底谁是金融中心的话题,昨天也成为了在京美国企业代表关注的一个热点。
尽管问题尖锐,陆昊还是首先礼貌地表示了对上海市政府为建设金融中心所做工作的尊重,并谦虚地认为,上海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在陆昊看来:“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并不完全由地方政府讨论决定,而是要看实践。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过早作行政上的判断意义不大。”陆昊认为,北京市政府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也是有依据的。
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金融决策平台和信息中心,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总部的所在地;这里亦拥有四大银行的总部和海内外金融机构扎堆的金融街、CBD;此外,北京金融业所占GDP的比重在中国内地最高,达到14.2%,比其他城市至少高出3个百分点。上述一切都是可令北京骄傲登上中国金融中心之位的重要筹码。
除此之外,陆昊还列举了北京的人才优势。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研究所等院校机构,一直是中国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基地。
而更让这位副市长看重的因素是,北京的市场有足够的吸引力。他认为在北京发展金融业充满了机会。他举例说2003年北京人寿保险交易量160亿元,在全国位居前列。这与北京市民的普遍文化水平,以及对生命的关注理解程度有关。“至少人寿保险公司把总部建在北京是很适合的。”他说。并且,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到今年年底北京将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申请,这位副市长充满信心地表示:“当北京与其他地区的政策条件对等时,将更加有吸引力。”
当然在场的美国企业代表也看到北京的天然缺陷,提出北京周边的经济总量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会影响到北京成为金融中心。对此陆昊引用了有关机构与德意志银行合作的调查结论作答:“一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需要周边足够大的经济总量的支持,而国家级或超越国境的地区性金融中心则未必需要周边足够大的经济总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