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3月24日消息: 据《21世纪经济时报》报道, 3月22日,光大科技(0256.HK)发布公告,大股东光大集团将控股权出售给独立第三方Sincere View International Limited.
消息人士透露,接盘公司实际控制者为在京的福建地产大鳄、冠城大通(600067.SH)掌门人韩国龙。
至此,光大集团在国际上的五家上市公司,包括香港红筹股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光大科技和香港建设(0190.HK),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光大亚太,五者已去其三,只剩下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
光大控股握有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股权,是光大集团的旗舰公司。
这位消息人士进一步透露,出让光大国际,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在光大集团倾力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同时,为何放弃港基银行(0636.HK),以及是否弃守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是外界对其挥之不去的疑云。
放弃光大科技
自上周三,即3月17日就开始停牌的光大科技22日申请复牌。一向甚为低调的韩国龙以总价2.19亿港元的价格购得光大科技40.48%的股权,终于在香港资本市场上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
而早在2000年11月,冠城集团通过旗下福州盈榕投资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正式入主A股上市公司福州大通,后将其改名为冠城大通。
光大集团一位高层人士向记者透露,放弃光大科技是集团"全力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缩编非金融类产业"思路的体现。自从公司现任董事长王明权到任后,就开始着手处理光大科技股权。香港建设和光大亚太都是在王明权的主持下出售的。
一位在光大集团工作了10多年的员工认为:"光大与中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光大历任五位董事长,而中信集团相对稳定得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炒日经指数失败后,时任央行常务副行长的邱晴领军光大。名列"亚洲四大经济女强人"之一的邱晴全面奠定了光大今天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
当时邱晴提出了"向国内倾斜、向金融业倾斜"的方针。光大集团原来总部位于香港,1990年11月,集团北京总部成立,形成一个集团两个总部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光大国投成立之后,邱晴在1992年和1996年又分别建立了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
从1992年开始,光大集团通过光大国投进入香港资本市场,先后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并改组为光大国际、光大控股、光大科技,其间陷入困境的香港建设也被纳入光大集团囊中。另外,光大集团在新加坡还拥有了上市公司光大亚太。
在邱晴执掌光大后期,金融业与实业之间如何排位,即光大集团如何定位的问题就已经显露,伴随这个问题的自然是复杂的人事纷争。由于邱晴的强势,这一问题当时还不为外界所了解。
光大国投出事之后,朱小华走马上任。1996年到1999年7月之间,朱小华提出,以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业为主导,实行"超常规发展、全方位经营"的思路,彼时光大集团在金融业、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饭店管理、房地产开发及通讯领域6大产业内都全力张开触角。
光大内部人士认为,这一方针在初期还是相当成功的。光大集团成立之初,王光英在香港掀起一场"红色风暴",之后光大集团相对沉寂。多年之后,香港市场再一次刮起"朱小华旋风",光大集团的旗舰公司光大控股股价一度到达20多元的高位。
1999年6月朱小华被"双规"之后,刘明康掌管光大集团,提出以金融为主业的方针;一年之后,王明权执掌光大,在工作思路上实行萧规曹随,大力缩编非金融类资产,倾力打造金融控股集团。2001年5月,光大集团出让光大亚太,次月,抛弃沉疴在身的香港建设。现在,光大科技又已易主。
低价出售港基迷雾
"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出让港基银行。"光大控股的一位董事这样对记者说。
3月8日收市前一刻,光大控股正式通知台湾富邦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富邦金控"),愿意将手中持有的两成港基银行股权转让给富邦金控。去年9月,富邦金控已经收购了阿拉伯银行集团持有的港基国际银行55%股权,富邦金控为台湾著名的蔡万才家族所有。
港基国际银行前身是新鸿基证券财务支部,1982年取得银行牌照,易名为新鸿基银行。阿拉伯银行集团于1985年收购该银行75%股权。次年易名为港基国际银行。1990年,阿拉伯银行集团收购其余二成五股权,使港基成为其全资附属机构。1993年10月,光大控股收购了港基二成的股权。同年11月,港基银行在香港上市。
这位人士困惑地说:"将港基银行改组,成为光大港基银行,不是一块很漂亮的牌子吗?"
让这位光大集团董事大惑不解的是,转让价格比当年收购港基银行的价格足足低了1亿多港元,为什么还要转让呢?
这项收购案不仅是台湾第一宗金融控股公司收购岛外银行案例,也是台湾金融业首次收购香港的银行。
中国内地实施开放经济政策后,发挥了资金"磁场"威力。海峡两岸台商络绎于途,长江三角洲已有数十万人的台湾人社区。由于台湾当局对台资进入内地作出了种种限制,不少台商曲线通过美国大规模投资内地。
CEPA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香港对台商的吸引力,因为香港公司可以比美国公司更早进入内地市场,而且企业进入内地的门槛也较外资企业低。不少外资企业都有意收购香港公司以享有最紧密贸易关系的待遇。
消息人士指出,富邦金控正研究把集团对在内地的台商贷款业务注入港基银行,令港基银行成为富邦对内地的业务总部。
台湾于2001年10月1日实施《金融控股公司法》,准许银行、保险、证券三大金融业跨业经营;金融机构可依其经营目标直接投资或收购子公司,以扩大金融版图。国泰金控、富邦金控、开发金控、中信金控等,是实力最雄厚的几家。
光大证券上市冲刺
自去年年中开始,光大集团将弃守申银万国的消息就在坊间流传,且版本不一。
一说此转让为上海市政府主导,受让对象为上海国投;一说接盘者为中国建设银行。
但光大证券的一位权威人士说,他并没有从集团听到有关此事的任何消息。
据他介绍,光大收购申万的想法始于朱小华。1998年末,银证分业经营之后,朱小华去找申银万国的主管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洽谈收购。申万成立时,光大国投出资握有其1.9%的股份。当时朱小华雄心勃勃想将申万与光大证券合并,超过国泰君安,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
谈判进行到一半时,朱小华就被"双规"。光大集团内部提出对申万"购而不并"的思路,虽然后来总共拥有了申万19.93%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但重组一说就再也不见下文。
据这位权威人士透露,光大证券高层至今仍然希望与申银万国合并,认为重组之后的好处有三:新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方面和证券研究方面,都将在国内首屈一指;将申万的营销网络与光大的投行业务嫁接,也是令人瞩目的组合;还可以将赢利能力强的业务如投行业务独立出来单独上市。但集团对证券公司的这个提议,迟迟没有答复。
王明权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全力推进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的上市,是集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集团占用光大银行一部分资产,光大集团内部人士估计:光大银行三年内上不了市。证券公司的上市因此更被集团重视。
3月初,光大证券历时将近一年的股份制改造工作终于完成。光大证券引进了四家新股东,共向光大证券注资2.2亿元。光大控股对光大证券的权益由49%降为45.46%。
据这位光大证券的权威人士透露,光大证券原本吸引了接近10亿元的资金,但由于光大控股独立董事的坚决反对,证券公司最后只能完成最低限额的股份制改造,不得不将一些原来已经签定了意向性协议的机构的出资退回。
他解释说,光大证券当年装入光大控股时,是以数倍的P/E值卖给香港投资者的。此次增资扩股,光大控股要做出相应的拨备。光大股控的独立董事因此态度强硬,但证券公司股改一事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双方僵持了3个月之后达成协议,证券公司仅仅吸收了2.2亿资金。
他认为,光大证券冲击A股最大的优势在于,光大证券是国内唯一一家连续8年经过国际会计师事物所审计的证券公司,不怕撩去面纱公开亮相;其软肋在于,2002年公司增资扩股,将注册资本金从5亿增加到26亿,在连续赢利方面达不到上市要求,"能不能顺利上市,要看证监会能否网开一面,对这一点进行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