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3月29日消息: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第一百货(600631)和华联商厦(600632)的确将要整合了。”3月23日,有消息人士向《中国经营报》确认道。
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是上海百联集团旗下7家上市公司其中的两家。两者整合,究竟意味着百联集团整体上市的开始还是搁浅?中信证券的分析师孙超认为,“如果消息确切,那将演绎整体上市‘百联模式’。”
整合一度陷入停顿
关于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要合并,早就在坊间开始流传,期间百联集团曾经出来辟谣。3月23日,有消息人士向《中国经营报》确认,两者整合确有其事,而且行动在即。
百联集团的有关方面对本消息未置可否,但百联集团总裁办公室对外统一表示,“等着吧,4月,百联集团将有一系列的重大活动。”
有知情专家介绍,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的整合早就在悄悄进行中。最早,百联集团认为第一百货的无形资产更有价值,希望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保留第一百货。但是,由于第一百货的股价低于华联商厦,考虑到小股民利益,更由于第一百货现在不具备增发的资格,因此导致整合一时停顿。
从第一百货最近几年的报表来看,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加权)都远不到10%,已经不符合公司增发配股的条件了。
孙超认为,串联性极强、不具备经营实体等特点,注定百联整体上市没有模式可以克隆。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一旦合并,就意味百联集团整体上市系列步骤的开始,将要演绎整体上市的“百联模式”。
“7变1”是理想模式
虽然“金融创新”一步步在推进,但对于整体上市,百联集团还是保持了一贯的低调,有关人员表示,即使两家整合,那也并不表明百联集团要整体上市。
但是,整体上市的确是百联集团高层一直考虑的问题,被认为是他们不会放弃的念头,也是上海市有关方面推动国资改革较为明晰的大方向。
与上海以及全国其他地方通过地方政府整合起来的企业集团一样,百联集团也存在着“集而不团”的大障碍,也就是集中了很多大企业,却无法让它们保持一致的战略,无法集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也许这种障碍在百联集团上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百联集团是“凭空而降的老爸”。有知情人员介绍,百联集团整合后,碰到一个新鲜热辣“两本账的问题”。
据该知情人员介绍,百联集团采取的是事业部的管理架构,但事业部下面的公司互相交叉,而且上市公司多达7家。集团事业部,由于业绩考核制度,当然希望账做得越满越好。而上市公司,出于各种考虑,按照业内墨守成规的做法,通常不会把账做得很满。各业务部门就有了烦恼,“是做一本账,还是两本账?”两本账,长期下去显然会出现问题。
“两本账”问题也彰显了百联集团只是一个管理的“壳”、不是一个经营实体的尴尬。有关知情专家分析,按目前情况看,摆在百联集团面前,改革有三大途径:按同类业务归并;放弃对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整体上市。
该专家认为,从各方面平衡,前两者都不可能采取,整体上市是最为理想的。而且从模式上来看,百联集团一旦整体上市,就能马上解决两本账以及同业竞争等迫在眉睫的问题。
整体上市,绕道行走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整体上市是理想模式,但由于自身体系的复杂以及外部的压力,百联集团整体上市想要一步就位是不可能的。
证监会对整体上市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知情人士透露,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整合消息放出之初,百联集团很快就遭到了证监会的“喊停”。最近,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上市公司和集团整体上市的局面不可能大面积出现。
“众多集团整体上市,意味着很多的大盘冲进市场。而对于大盘,市场其实是叶公好龙。新进的大盘,市场会否真正追捧还是有很大的非理性和不可预测性。”孙超分析。但是,TCL、武钢整体上市的示范效应,让企业和市场对整体上市有了欢欣鼓舞、期盼的心情。业内认为,整体上市会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出现,以绕道制度障碍。
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整合消息放出之初,多方面的分析就认为是百联整体上市的变奏曲:百联或是借壳上市,或是新设立一家公司,然后再公开募股。
“即使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整合成功地跨出第一步,但后面能否真正整体上市还有很大的变数,地方推动将起绝对性作用。”孙超认为。
相关背景
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揭牌开业,由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归并而成,注册资金为10亿元。
以2002年末数为准,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284亿元,净资产84亿元,销售规模达到778多亿元,商品零售额500亿元。拥有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物贸中心、第一医药和联华超市等7家上市公司;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如第一百货商店、华联商厦、东方商厦、华联超市、联华超市、妇女用品商店、第一医药、蔡同德药房等;拥有遍布全国20余省市4000多家营业网点,几乎涵盖了国际商贸流通集团现有的各种业态,如百货(15家)、标准超市(2000家)、大卖场(55家)、便利店(1162家)、购物中心(7家)、专业专卖(421家)和物流等业态,在职员工5万余人,从业员工达20多万人,是一个特大型流通产业集团。根据最新统计排名,它位列国内连锁
企业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