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其他理财 - 正文

有车族每月多付10亿 油价"冲击波"暴露了什么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周杨 2004-04-23 10:22: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4月23日消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油价上涨,全国用车消费者每月至少多支付10亿元左右。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震荡,从30美元/桶上升到38美元/桶,创下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的历史新高。一季度,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3000万吨。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对于消费者和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明显。

  油价“冲击波”,暴露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定价方面的弊端。当前,重要的是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规避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减轻消费者的压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用车消费者每月因油价上涨多支付10亿元

  “高油价带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大伟说,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加大了经济体系运行成本;能源消费开支比例增加,抑制了其他领域的消费。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能源结构较大幅度调整,受高油价影响的程度明显降低。然而,对于加速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而言,则大不相同。由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石油产量很难有大幅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张大伟说,2003年,我国原油净进口近1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36.5%。预计今年将超过1亿吨。今年以来,油价一路飙升,原油进口持续增长,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增加了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波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就国内石油消费者而言,负担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整成品油价的通知,自今年3月31日开始,我国适当提高汽油价格。其中北京市的93号汽油涨幅超过8%,达3.46元/升,达到了2000年国家实行汽油浮动价格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说:“如果按每车每月150升的消费量测算,每月多支付汽油钱40元左右,全国用车消费者每月至少多支付10亿元左右。”

  ■“走出去”的,不能只是“井架子”

  如何有效化解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减轻油价对消费者、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再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淮说,我国石油战略的重点过去是如何找油、采油。即使涉及“走出去战略”,一般也以参与勘探、开发和获取“份额油”为主。在我国新的石油战略中,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化解市场的风险。

  专家认为,我国石油进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买不到油、买不起油,而是如何以有利价格安全地把石油买回来。

  中石化能源专家张抗认为,目前,我国燃料油需求占新加坡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在国际市场交易中,我国仍处于被动局面,无法控制石油市场价格。每当遇到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影响在所难免。

  专家们认为,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通过远期合同化解风险至关重要。1999年石油市场波动,国航、南航、东航处境困难,南航损失近6亿元。而香港国泰航空因为在石油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当油价上涨到每桶近40美元时,其油价成本每桶不到20美元。

  张抗说,我们应该借鉴美国通过控制纽约交易所的石油价格进而影响欧佩克油价的做法,也要研究不生产任何能源的日本利用消费大国优势控制亚洲能源交易价格的奥秘。“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以大宗石油消费国的地位,影响价格,化解风险。

  ■“引进来”的,不能只是高价位

  专家认为,完善国内油价的定价机制,也是化解石油价格风险的良策。

  易宪容说,国际市场上的油价本来涨落不定,但这几年国内油价只升不落。当国际油价上升,国内迅速地把国际油价的变化传递到国内市场来,但是当国际油价下落时,国内油价则与国际油价接轨缓慢。这样的定价方式显然不妥。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和认为,目前,我国油价没有完全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存在一系列弊端: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机械接轨国际市场,扭曲正常需求;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等。

  专家们建议,石油市场应该加速开放,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同时,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从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灵活管理和调控市场。

  张大伟说,要确保石油市场的运行安全,一是加强和完善市场法律体系,特别要建立反暴利、反垄断等法律法规,保护市场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加大对能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实现监管的独立、公正、透明和高效。三是建立能源市场监测体系,加强能源统计和信息发布,及时公布有关市场数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