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5月19日消息: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客户计算回报率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专业而得体地应对。所谓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名正言顺讲保险。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常听伙伴说,他又遇到了一个多么多么精于算计的客户,没完没了地和他算回报,把他弄得实在难以招架。
客户算回报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专业而得体地应对。所谓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名正言顺“讲”保险。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关于“小康之家·事业有成”保险的。甲的情形是,给某客户设计了年缴10份,共计3000多元,并说:“投保这个保险,60岁前有5倍赔偿呢!……”客户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就说:“保险费率高了些,我要缴那么多年,还不知道能不能领着……”甲又回答:“至于保险费,我觉得还可以,不是很多呀……”最后,在客户的坚持下,最终变为5份,计1500多元。
乙的情形是给某客户设计了年缴20份,共计6000多元。在向客户说明时,他说:“投保这个保险,60岁前有高额的风险保障。以我的理解,这意味着您作为一家之主,对家人的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意识的风险观念基础上的责任心的体现……”客户听了,微笑浮现脸庞,但紧接着提出一个问题:“可是,保险费是不是高了些?”乙回答:“高?我觉得对您这样身份的人,还有点儿低了呢!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我得向您说明一下———单从表面上看,您是向保险公司在缴保险费,实际上,作为两全保险,这些钱全都是您给自己将来退休时候攒的养老钱哪!您现在攒得越多,到时候您给自己积累的财富也就越多。换句话说,别人现在一年攒1000元,20年后是2万元,您现在一年攒1万元,20年后是20万元啊,不是一个等级的!您说呢?……”客户笑了:“哦,是这样啊,那好吧……”
同样是客户提出的简单问题,两种不同的回答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差别在哪里?乙做到了名正言顺“讲”保险:一是不局限于保障内容本身,分析的是客户通过投保规划出的能抗风险的未来美好生活;二是深刻认知两全保险的产品理念,站在客户立场来理财。
而甲呢?表面看是在说保险,实则有把保险说成“保险事故”或“风险”的嫌疑,没有落脚在“保障”的现实意义上。
就像卖矿泉水的,只告诉顾客“张开嘴,仰起脖子,往下灌,水就可以进到肚子里……”而不是说“这样可以解渴!”;就像卖鞋子的,只告诉客户可以穿在脚上,而没有说明这样的话,即使路上有玻璃茬儿也不会扎着脚……还有,甲是简单理解保险费的字面意思,没有站到客户角度看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有关“少儿乐”保险的。
甲的情形是,向客户推介“少儿乐”的接触过程中,某同业伙伴半路“插”进来,向客户推介了一种可以快速返钱的所谓“投资类”儿童保险。客户犹豫了:“这多好呀!我能很快领到钱……你们公司有没有类似的,或者比他这个还好的?……”甲一时着急,满口答应说:“有!等我回去再看看!”
回来后,就向主任大发牢骚:“我们公司的险种真差啊,没法卖!”客户的感觉呢?———“既然有,为什么一开始不说?……算了吧,我还是找这家公司的业务员吧。”单子就此泡汤……
乙的情形同样是推介“少儿乐”,但结合客户情况,给设计了一个“少儿乐”A∶B∶C=1∶1∶1的“跳龙门”服务专案,特点是从初中开始,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能领到越来越多的奖学金,而且缴费负担越来越轻,也是在接触的时候,有同业伙伴“插”进来推介所谓“投资类”儿童保险,客户顿时拿不定主意了。乙首先表示对客户的理解,然后笑着询问客户:“大姐,不知道我这样问对不对———您再好好想想,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想给孩子投保险?”
客户想了想,说:“是为了孩子将来的教育。”
乙:“是呀,是为了孩子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那个人说的保险也不错,但是要是能像‘跳龙门’一样,能达到科学地辅导您孩子的教育这个目的、特别适合您就更好啦……”
客户听了,频频点头道:“对对,我差点儿忘了我投保的初衷。要是为了投资,我可以干别的,不能通过给孩子买保险来投资啊。那不是把孩子当成摇钱树了吗?我就来你这儿投保吧!”
这个例子,在甲的观念里,“保险到底是不是投资”的问题是不够清晰的。所以,一旦客户出现了迟疑,甲立即乱了阵脚,当然再怎么讲都不顺了。乙的观念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即我们在销售保险———一种有益的理财方式,但不是投资。因为观念清晰,立场坚定,“讲”起保险来名正言顺,客户也接受。
如果把我们从事的人寿保险事业比如成一棵树,那么正确的保险理念就是这棵树的根。
(李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