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在期权交易巨亏5亿美元事件的余温尚在,在香港上市的中盛粮油(资讯 行情 论坛)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又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中湿鞋。公司表示,由于国内和国际豆油价格走势不同,导致公司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的豆油套期保值业务出现亏损。
中航油、中储棉以及中盛粮油的遭遇,凸显了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以及国内企业对这一风险把握能力的不足。而相关企业对于套期保值的需要,对于国内建设相关市场的要求也显得日渐迫切。
亏损已成必然
中盛粮油近日发布公告称,自2005年2月底以来,内地成品大豆油价格下跌,但与此同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油期货价格却在今年二季度持续走强。公司特别强调,这样的走势与以往截然相反。而公司还是按照以往的市场走势进行操作,因此,在内地销售的大豆油进行套期保值的中盛粮油及其附属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严重亏损。
记者注意到,虽然中盛粮油集团表示,已经对大部分期货合约进行平仓,而且有关亏损也已变现,但是,公司的业绩还将受到影响。而且自从中盛粮油发布盈利预警的公告后,股价也出现了波动,短短几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了近一半,在7月15日当天更是狂跌46.67%,一举跌破了其招股价格,位列当日跌幅榜榜首。截止到昨日收盘,该股已经跌至0.41港元。
对此,有证券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买卖期货必须看清期货后市方向,而中盛粮油恰恰是判断有误,因此亏损已成必然。此外,中盛粮油属于民企股,市场难免存在一定的戒心,因此,业绩预警的消息一经发布,即刻引发了基金疯狂抛售,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对于此事进一步的进展,记者昨天试图联系该公司的新闻发言人陈练,但其座机和手机始终无人接听。因此,记者无法判断该部分投资对于公司今年的业绩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中盛粮油在公告中表明,相关的业绩公告将在2005年9月底前公布。
如何导致亏损
中盛粮油的公告称,公司向国际供应商采购毛油,再转售或在本公司的生产设施中加工为各类精炼大豆油产品,以在中国市场销售,原材料价格视国际市场价格而定,成品油价格视中国国内售价而定。
中盛粮油在国际市场采购大豆毛油后,可以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和大豆油期货合约中对冲,以减低大豆油风险净额。过去,中国国内的大豆成品油现货价格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油期货价格高度关联,因此,这种对冲交易能够有效抑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但是,2005年2月底以来,中国国内成品大豆油现货价格下跌,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成品大豆油价格反而上升,这种走势一直持续到第二季度,对冲交易失去对冲效用。因此,原本作为对冲现货价格的期货交易反而出现亏损。
公告认为,由于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的走势不同,导致了中盛粮油的“套期保值”失效。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中盛粮油是因为投机而出现亏损,并不是以上所说的在套期保值中亏损。国际市场大豆毛油价格上涨时,中盛粮油的原材料现货采购成本上升,如果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有相应的多头持仓,其实可以通过期货合约的获利来弥补成本的上升。但是,从中盛粮油发生亏损来看,可以分析认为它并没有卖出这些合约来获利,而是买进。在国内大豆成品油和国际大豆、毛油价格脱钩的情况下,中盛粮油最终出现了巨大亏损。
压榨企业面临风险
中盛粮油的亏损将国内很多企业同样面临的风险提前显示出来。因为,国内压榨企业同样遇到了原材料(大豆)价格上涨,而成品油(豆油)价格下降的困难。
目前,国内压榨企业年压榨能力超过6000万吨,实际压榨超过3000万吨。大连期货交易所提供的一份《豆油期货合约设计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豆油年产量和消费量在400万吨左右,2002年的进口量达到了87万吨,从产值上讲数量更大。按5500元/吨计算,豆油年流通量接近280亿元。无论是生产量、流通量还是进口量和消费量都非常大。这样的大宗商品实际上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套期保值的产品,以利于相关企业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但事实上,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豆油期货产品,相关企业目前还不能在国内市场实现套期保值。要实现套期保值只能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进行,然而,国内企业大多又很缺少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的经验与能力。
大连商品交易所市场部王伟筠昨日告诉记者,虽然大商所2001年以来一直在研究豆油期货,但还没有向证监会递交豆油期货的上市申请。从国内豆油现货市场和企业需求来看,目前具备推出豆油期货的条件,但是需要对合约本身和制度设计进行研究。
2004年10月12日,中盛粮油(1194)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价1﹒23港元。时隔不到一年,它却因炒期货而巨亏,昨日收盘已跌至0.41港元。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