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银行在交易所市场大量收购跨市场债券品种
今年以来,以跨市场国债品种为"媒介",约有300亿元来自银行系统的增量资金在8个月的时间内源源不断地进入交易所债市,增加了股市的资金供给。
中国债券信息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托管量由年初的4364.28亿元,下降至4045.06亿元,在8个月内减少了319亿元。剔除今年新上市和到期兑付因素后,总计在8个月内交易所债券市场减少了300亿元的债券存量。而这样的事在往年极少出现。就在去年全年,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托管量净增795亿元。
交易所债市存量债券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跨市场债券被来自银行系统的巨额资金收购后,由交易所市场转托管至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有实力在交易所债市大量收购跨市场债券的机构主要是银行。其原因在于,目前跨市场债券的存续期集中为4年至7年的中、短期国债,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品种。今年以来,银行系资金异常充裕,中、短期债券品种供不应求。由于银行间市场需求趋同,使其无法在该市场上大量收购中、短期债券,银行就将目光转向了交易所债市。
同时,交易所债券市场走势也从侧面显示,跨市场中期国债价格明显受到了大资金的支持。尽管近期受长期非跨市场债券下跌的拖累,市场处在调整过程中,但是以0301为代表的跨市场中期国债仍然牢牢地维持在高位。
此外,在现行的交易制度下,唯有银行持有交易所上市的跨市场国债需要经历转托管的环节。保险公司、基金、财务公司等债券都属于跨市场机构,可以直接在交易所市场买入债券品种,银行则不同,只能局限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银行若要合规买入交易所上市的国债,必须经历转托管的环节,即先委托中介机构在交易所收购指定的跨市场债券品种,然后将债券由银行转托管至银行间市场再卖给银行。
从银行资金曲线进入交易所的进程来看,剔除到期兑付因素,今年1月银行系资金的入市量就已掀起高峰,超过了100亿元。自6月份起,又掀起一轮小高潮,目前则保持在大约45亿元左右。
300亿银行资金间接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客观上也增加了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从交易所跨市场中期国债的投资主体来看,分为券商、基金、部分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其中,由于今年债券品种紧俏,保险公司等债市投资者的惜售情绪较为浓重。因此,这300亿元的资金大多可能流向了券商和基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股市资金的紧张局面。
证星点评:
记得四月底五月初,内地证券市场宣布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结果,股指并未出现人们预期中想象的那样,就此走出振荡上攻行情,恰恰相反,在短短一个月内,证券市场“血雨腥风”暴跌了一百多点,并且探低至五年来新低,即998点,随后市场虽有反复,但仍然在千点关口徘徊,进入七月份以后,证券市场在不断有利好刺激下,方才一扫下跌阴霾,回升至1200点关口上方。
众所周知,内地证券市场是一个资金推动型市场,任何基础性建设利好制度推出都不及资金直接注入来得更加显而易见。回眸近数月来,相关部门一方面拧紧融资闸门,另一方面则加大了资金的供给,QFII额度放宽,企业年金选秀结束,社保资金加大入市力度,以及给优质券商发行短期融资券等等,这一切的举措最终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周三有媒体报道,今年以来,以跨市场国债品种为"媒介",约有300亿元来自银行系统的增量资金在8个月的时间内源源不断地进入交易所债市,增加了股市的资金供给。近二个月来,与其说近期上攻行情是股改预期的明朗,极大地提升了投资者入市信心,还不如说是相关部门“有组织、有预谋”不断向股市注资的结果,面对已经揭晓的谜底,投资者不仅要关心手中还未股改的股票的对价方案,还要关心相关部门的注资是否还会进一步持续,更要关心如何保障这一个月来来之不易的战果不失。的确,中小投资者无疑是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当秘密不再成为秘密之后,就应该谨慎看多目前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