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ICBC)破纪录地首次公开发行(IPO),令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包括香港联合证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一举超过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上市新股最大的资本来源。
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资料显示,今年1-10月中国的证交所筹资总计431亿美元,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相比之下,伦敦证券交易所(LSE)的数据显示,该交易所主板市场和面向小企业的投资市场(Aim)筹集资金总计223亿英镑(合424亿美元)。
纽约证交所(NYSE)、纳斯达克(Nasdaq)和美国证交所(ASE)的资料显示,同期在这些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共筹资383亿美元。
5年时间发生质变
香港、上海和深圳市场的筹资额在传统上一直落后于上述英、美竞争对手。但目前的数字表明,情况较5年前发生了明显转变。Dealogic数据显示,5年前,中国证交所的筹资额为73亿美元,伦敦证交所和Aim市场为140亿美元,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为460亿美元。
今年6月5日,"新老划断"后首家IPO公司中工国际在内地上市,拉开中国企业上市高潮。工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共筹资219亿美元,创下世界纪录。
在中国建设银行决定在香港进行规模高达92亿美元IPO之时,业界就认为,这为西方三大交易所敲响警钟。许多亚洲的投资银行家、律师和分析师认为,如此巨大规模的交易得以成功,证明无论在何地,日益全球化的资本流动都有办法参与IPO。
他们还主张,继安然、世通丑闻之后,美国的监管比以往更加严格,企业成本也更为高昂。权衡利弊,亚洲企业还不如只在本土市场上市。
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就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而言,中国非科技类公司都选择在中国香港上市,只有科技类公司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因为那里的估值较高,且具备专业投资者基础。
美林亚洲(MerrillAsia)驻香港的环太平洋资本市场负责人伊恩·卡顿(IanCarton)说,一系列中国企业在国内成功上市的例子证明,企业要获得庞大的资金来源,再也不是非得到伦敦或纽约去上市了。
海外上市成本太高
由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其他地区,未来几年,来自该地区的大型企业必将出现一波上市浪潮。但西方交易所的代表不赞同这种观点。他们坚称,尽管企业一向通过本土市场筹集资金,但海外上市能带来国际知名度。纽约证交所执行副总裁诺林·卡尔汉(NoreenCulhane)曾表示:"全球投资者把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视为实力和领军地位的象征、诚信标志和信心源泉。"
问题在于,亚洲企业愿不愿意承担伴随此等名望的高得多的成本。
在美国为了符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要求,上市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财务费用和法律风险。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亚洲公司的财务主管最近估计,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相关的额外成本,每年高达数千万美元。
不必承担《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压力和费用是伦敦证交所向国际投资者一直强调的。但迄今为止,伦敦证交所仍未能吸引到它所期盼的大量中国公司上市。
证星点评: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IPO融资额今年首超英美,这无疑对证券市场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从无到有,再从小到大,其时间跨度之短,令全世界投资者刮目相看,也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其证券市场正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说一年前,内地证券市场对大盘股的发行还不寒而慄的话,那么随着工行、中行的上市,内地证券市场的恐大症正在逐渐消除,而这一切都缘于市场大环境的好转,例如管理层大力推进股改工作,让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日渐趋于一致;其次,工行A+H的模式也开创了中国证券融资模式先河,加之国际资本市场日渐一体化,全球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导致外围资金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加速了内地A股市场具备承载大盘股的功能;再者,市场结构主体的变化,管理层一方面在扩大直接融资的同时,也积极引导QFII、基金等入住二级市场,这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运行,也让全世界的投资者看到了内地证券市场的魅力和希望,当然,市场走好以及融资额的不断扩大还需要有良好的赚钱效益,才能使得13万亿储蓄资金有效转换,这就需要管理层拿出大智慧,让内地证券市场平台做得更大些!
【点击查阅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