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在7.2%。通胀将从去年的2%左右降低到1.5%。预期央行将在今年一季度进行一次降息,全年会有两次降准。”1月29日,摩根大通亚太区副主席李晶在媒体研讨会上对2015年的中国经济做了一系列预测。
李晶表示,2015年的一个重要趋势为政府逐渐淡化对GDP增长速度的关注,转而关注经济结构的改革,“增长7.2%还是7.4%,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她同时透露,海外投资者亦有所转变,“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改革的效益能不能体现出来。”
她还认为,今年中国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财税制度、金融、国企以及户籍制度改革。“这些改革是长期的改革,而且是结构性的改革,其实比GDP的增长速度更加重要。”
此外,李晶还表示,随着随着国内经济投资放缓,“中国政府和中资公司可能会越来越关注海外投资的机会,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资本输出国之一”。
油价下跌提振经常账户盈余
自去年6月起,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入快速下跌通道。迟迟不见回转的原油价格甚至引发了去年底石油出口国俄罗斯的卢布暴跌事件。
李晶认为,石油价格的下滑非常有利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而“输家”则是俄国、委内瑞拉、中东产油国等。
“矿产等金属类产品的制造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大,去年已经出现一斤钢铁的利润不如一斤白菜的情况了。”李晶认为,包括钢铁、铝、铜等金属价格的下降对中国的金属制造行业构成挑战,导致行业内企业倒闭、裁员、失业率上升等现象。
但她同时认为,这种挑战将加快整个行业的整合,“有竞争力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她建议此类行业的优秀公司寻找企业整合的机会。
而油价下跌好处更为明显。李晶表示,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价格的暴跌可显著降低中国进口的成本,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利,“预计油价每下降10美元一桶,会提振经常账户的盈余,幅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3%左右。也就是说,油价每降10美元一桶,就会提升中国GDP大约是0.3%。”
李晶还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低通胀,为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的价格改革提供了窗口。“资源定价的改革已经酝酿很久了,但当时价格太高没法改革,现在温和通胀的环境下构成了政府资源定价改革的良好机遇。”
国企海外投资受欢迎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与过去国企扮演“走出去”的主角不同,过去几年,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开始在全球市场展露拳脚。
此前有市场人士分析,由于种种原因,发达国家对中国国企的投资“警惕性较高,设置的壁垒比民企多”,这成为中国国企走出去的掣肘,而过去几年民企海外投资也因此迅速赶上。
“前段时间我在美国大使馆参加一个活动,美国大使说美国电网、铁路、公路的老化问题很严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所以他们非常欢迎中国的资本去投资。”李晶表示,其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与当地政府交流后发现,由于中国国企在铁路、公路、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方面具备技术和效率上的优势,大多数发达国家欢迎中国国企在其市场上进行投资。因此,李晶认为,上述想法是“市场上的一些误解和迷思”。
李晶进一步指出,中国国企可借助发达国家市场基建方面的需求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她同时指出,中国国企在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投资建设的重要不同,“新兴市场比较欢迎中国劳力的输出,因为当地技术工人比较缺乏,但假如说中国在美国投资一个铁路、公路或是桥梁方面的项目,输出大量劳工的可能性非常小,他们更欢迎技术和资本的输出。”
此外,李晶还提到,中国国企还可进一步探索海外投资模式,比如加大在发达国家市场的被动投资力度,“欧洲一些国家有不少项目,已经在运转,但需要寻找一些占少数股权的投资者(Minority Investor)。目前中国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已有相关投资,但这些模式需要大力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国企在海外的竞争力。”
相关新闻: